返回

逆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3.第三十三章宗师之战(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举世瞩目的宗师之战,每一场都极有嚼头,单独拉出来说都足够江湖人回味许久。

    但要说最为精彩的那一场,还要数两位世人都极其面生的老一辈高人交锋,两人皆是过百高龄、与国同寿,可谓老而弥坚。

    甲子之前的江湖宗师,无奈都被同时代的“剑魔”压得抬不起头,好似世间风流尽被他一人占去,是以这位名叫白玉竹的老前辈一直鲜有人知。

    可此番率领昆仑登场之后,这位剑道宗师倾力出手,才叫看客无不惊叹,此人竟是一位已经稳坐瑶池境的巅峰宗师。

    剑道一脉历来是群雄逐鹿的热闹场景,当今武林顶尖高手中,也是用剑之人居多,不过世人公认是武榜第三的曹神官与悬剑阁秋树亭可算此间魁首,两人平分秋色。

    悬剑阁门人之所以历来不入武库高手榜,便是因为从不外传的《太上忘情诀》创立之初就只是为了用剑,重修为而轻境界,论杀伐之强,只此一家!

    不说当年堪称逆天的陆青云以脱胎境战平瑶池境宗师,世人普遍以为“即便剑魔在世也可以一战”。同等境界之下,若是生死之战,悬剑阁弟子近乎都是赢面居多。所以即便秋树亭仅是玄珠境,武榜内的几位瑶池境高人也没谁敢说面对他有五成胜算,平日里相遇也都是以平辈相交。

    只是此番比武过后,又有了新的说法。当日在场观战的上三境宗师也不在少数,大家已是心知肚明,这位白玉竹前辈的剑道造诣之高,确实已经超过了两人。

    虽说这位前辈乃是江湖代表中唯一没有战胜对手的一位,却依然不能否认,此人修为超绝,已经稳坐天下前三甲。

    只因为他的对手,是现如今唯一一位公然面世的天人境仙人!仍旧无人知晓姓名的赵成楼,也自此在民间有了“半仙”的称号。

    能借用天地之力,不受时空约束,可谓仙人。

    神仙一说与黄老相通,故而古时学者游记山水,有目睹“仙人”者,留下的记载上便写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如今看来,显然有夸大之嫌。

    自春秋时有武道巅峰天人境强者入世之后,世人对天人境的仙人才有了明确的认知。最早成熟的道教思想有“天人合一”之说,《太平经》以此为据,详细点出了世人所谓的“仙人”概念。

    仙人之所以有个“人”,终究还不在“神”的范畴,有个鲜明的“真伪”之别。故而纵观道家典籍,总有“神人、真人、仙人之分。”

    上古开天辟地的盘古、女娲等,被视作创世神,孕育万物。

    真人,可不是如今道门稍有地位的修士所谓的“真人”,道教公认的真人,仅指《神怪异志》中常说的道教四天尊。与如今道教修真“真人”并无关联,指的乃是各教派的道统祖师。

    仙人,便是指修炼后白日得道或肉身兵解飞升可达的境界,如今百家争鸣,自然不仅仅只有道教的得道真人才可登仙。佛门佛首、墨家巨子、儒家圣贤、兵家至圣……诸子百家各有自己的“道”,仙道一途并无门户之见。

    正因为悟道证仙,反而是以感悟为主,凡步入仙人之列者,境界超然自是无可争议,可真要说挥手间天翻地覆,委实是野史小说胡写一气罢了。

    这也是为何各教典籍皆有自己这一脉的“仙人”记载,唯独武夫凤毛菱角。

    悟道,是顺应天地走阳关大道;武道,是人力追求极致后的“逆天而行”,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纵观历代记事典籍,修道之人登仙,皆有“骑鹤”“乘龙”“驾云”等祥瑞之兆伴随出现。唯独“自食其力”的武夫,唯一有记载的也仅是不知真假的“跨过雷池”,需受“九九八十一道天雷”考验。

    赵成楼当年在道教祖庭龙虎山上清宫“证仙”,亦有脚踏“五彩祥云”之兆,只是被笼罩整座上清观的“斗转大阵”遮蔽天机,才无人知晓。

    被视作莽夫蛮子的武人,在天上、在人间,似乎都挺不受待见。

    只是当真生死相搏,以力证道的武夫可就是最不讲规矩的一类,修道之人起码要高上半个境界的优势,才可旗鼓相当。

    被誉为真无敌的楼官,境界只在瑶池境,可诸如武库前辈或者武榜高手都毫不怀疑,此人若是铁了心要你命,大罗金仙也难逃一死。

    白玉竹面对可以敕令天地的半仙人物,气势依旧稳如泰山,百年沉淀的深厚内力确实可怕。

    初始一剑,仅是试探,古剑“破晓”四平八稳飞出。

    不过至半途,剑势已如白虹贯日。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剑势层层叠加累积,临近赵成楼面前时,已是携山呼海啸之势。

    这一式“凤回巢”,出手毫不起眼,剑意在末尾才露出峥嵘姿态,是白玉竹甲子之前就自创的高明剑招。如今使出来,早已圆转如意毫无破绽,逼着赵成楼只好硬碰硬接下。

33.第三十三章宗师之战(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