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桃花小神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2章 官官相护(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黄家母女抱在一起痛哭起来,旁边看眼的那些人都摇头叹息。

    牛峰走到黄家母女眼前,蹲下-身问:“黄家婆婆,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你们家为什么要借他们家的高利贷呀?”

    黄婆抬起泪眼看着牛峰,“这位小兄弟,我们家……我们家是被徐家害成这样的。”

    牛峰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你跟我说说。”

    黄婆苦笑了一下,“小兄弟,我看你不像官,也不像是有钱人,就是说给你听了,你也帮不了我们,还是不说了吧。”

    石猛走到前面,说道:“你这婆子好眼拙,我们大……”

    牛峰瞪了他一眼,“多嘴,退下!”

    石猛讪讪地退下。

    牛峰笑着对黄婆说:“黄家婆婆,不瞒你说,虽说我不是官,也不是有钱人,可是我认识不少官儿,说不定我能帮你这个忙呢?”

    黄婆看了牛峰一眼,“你帮我,你怎么帮我呀?”

    牛峰比划了几下,“我会写几个字,我们母女要是真有冤情,我可以替你们写状子,在你们和刚才那个姓徐的打官司,官司要是赢了,你们就不用还他的钱了,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黄婆摇了摇头,“还是算了吧,我们母女孤儿寡母的,怎么跟人家打官司呀,那不是小胳膊扭大腿吗?”

    她的女儿黄月儿突然大声地说道:“妈,我们就和打官司。”说着“扑通”一声跪在牛峰的面前,“这位哥哥,如果你能帮我们黄家打赢了官司,替我爹报仇雪恨,月儿愿意给您为奴为婢,当牛做马。”

    牛峰伸手扶起黄月儿,“月儿姑娘,你先跟我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黄月儿就把她们家和徐季阳家的事跟牛峰说了一遍。

    原来,黄月儿的爹黄耀汉本来是一个富农,家里有三十多亩的田地,可是因为朝廷的赋税非常得重,而徐季阳是正八品的宣节校尉,而他的妈徐红是洪州府正四品巡察使,不仅是个正四品的高官,而且她还是当朝丞相柴韶华的表姐。

    因为他们家是有功名的人家,按照现在小宋国的法律规定不用交税赋,也不用去出徭役,黄耀汉就想学别人家的样子把自己家的三十亩田地贱价卖给徐家,当时说好了徐家每年给黄家一百两。

    第一年徐家如数给了,可是从第二年开始徐家就不认账了,就不再给钱了。

    因为双方当时只有卖地的契约,为了掩人耳目,契约上并没有说每年给黄家一百两的事。

    黄耀汉去找徐季阳说明,被徐季阳给打伤了,在家躺了一个月就死了,剩下她们孤儿寡母的难以维持生计。

    今年年初黄婆病了,病得非常得严重。

    黄月儿为了给妈妈治病只好四处借钱,所有的亲戚都借到了也只借了二十两,根本没办法给黄婆治病,实在没办法只好去找徐季阳借钱,徐季阳借了一百两,约好了是三分利,双方签了借债文书。

    黄家母女都不识字,不知道借债文书上写的什么字,一年后,徐季阳就带着一群家奴来她家讨债,要他们还三百两,说是借债文书上写的是借一百两,一年以后还三百两。

    母女俩这才知道上了当,可是她们根本就没有三百两,徐季阳说没有钱就拿黄月儿抵债,而且说借债文书上面就这么写的。

    牛峰问黄月儿,“你们现在手里有你爸当年借债的文书吗?”

    黄月儿扭过身子,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牛峰,“这就是我爹当年签的借债文书。”

    牛峰拿过来看了看,只见文书上写的是黄耀汉向徐季阳借纹银一百两,一年三分利,并没有什么一年二百两的利息,更没有如果没钱还就用女儿抵押的说法。

    牛峰看着黄月儿说:“这份借债文书上并没有说一年二百两利息,更没有说如果还不上就用你来抵押的事呀?”

    黄月儿无可奈何地说:“我和我妈都不识字,只有我爸识字,我爸就说一年三分利,可是到了徐季阳就说是一年两百两的利息,我们也没办法。”

    牛峰想了想,“嗯,这样吧,我就替你打这个官司。”

    黄月儿一听说牛峰要替自己打官司,乐得跳了起来,拉着牛峰的手,“小哥,你在我们母女这么大的忙,我该怎么感谢你呀?”

    还没等牛峰说话呢,一旁的黄婆有些不高兴地说:“月儿呀,这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呀,白替咱们打官司,他们又不是官,怎么帮咱们打赢官司呀,他们不会是骗子吧?”

    牛峰听了哈哈大笑,“黄婆婆,你看我像骗子吗?”

    黄婆瞟了牛峰几眼,“我看你像。”

    石猛生气地说:“你这婆子好生无礼,我们大……我们大先生替你打官司,你还说我们是骗子,你也太……”

    牛峰打断他,“行了,石猛,你别说了。”

    又对黄婆说:“黄家婆婆,要不这样吧,我给你十两银子,如果我帮你打赢了这个官司,你就把这十两银子还我,如果我打输了,你就不用还我了,这总行了吧?”

    黄婆没想到牛峰竟然出了这么个条件,更加怀疑了,在她的心目中,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

第512章 官官相护(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