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自古出人才,历朝历代的诗词大家,总有几位名声响亮的人物发迹于此。
尤其是南朝“士子东流”时期,北地动荡,读书人为求安稳,纷纷奔入天庚南部,这才有了如今被誉为“文坛宝地”的江南。
天庚坐拥大量人才,深知武将打天下可以,治国还需这些文臣,便促成了不少学者谋士在朝廷拜官受职。
十年前是突如其然的崇佛灭道,饱受世人诟病,如今开始重文轻武,反而是顺应时势。
当今圣上行伍出身,是个暴脾气的粗人,感觉江湖上门派一天多出一个,这么乌烟瘴气地闹下去想造反不成,于是一道谕旨下来,决心要整顿一下江湖势力。
市井传言,多半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事实上,南辕北辙。
有天庚“半壁江山”美誉的当朝尚书令陈儒林,是前任兵部尚书,如今的国子监祭酒。作为谋士,陈儒林在南朝八国最为耀眼,连棋逢对手都难求。调兵遣将出神入化,身在朝中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谋划之深远周密,让天庚的对手一个个倒下时,心中只有叹服。
等到天下大统,陈儒林退居幕后,开始一心改革内政。
皇帝赵洙大力提拔文官,设三省六部,划道而治,废都护府,增节度使……等等举措,也正是出自陈儒林的手笔。为的便是平衡文武官员在朝中实力,分化地方武将实权,彻底“法制”。
自古以来,所有的国与国或者朝代之所以能够强盛,靠的是打仗。“一战得千兵,再战得天下”,都是讲武力用武力的,结果就是都不能长久。
陈儒林以史为鉴,弃南朝王侯割据的旧统,不遗余力集权于中央,为的就是不再重蹈覆辙,让地方势力有机会揭竿而起。
放眼历史,占山为王或是落草为寇后,揭竿而起把皇帝掀下马的枭雄,数目可不少。
这才有了五年前开始的整顿武林、肃清贼寇的大规模动作。关键还在于,那个战力第一的无双儒将,站在朝廷那一边。
庙堂与江湖,终究不能两相忘。
……
除去流萤飞舞,九华山下漆黑一片。
连绵山脉的西面,有处天然石窟,石窟深处,有明晃晃的火光映在山壁。
停马山谷的洪涛坐在一方红木榻上,伸出右手,一位妙龄女子正在替他缠着绷带。绷带每缠上一层,便有丝丝血红透出,可见许恕之那一刀多深。
洞窟内别有洞天,已被顶起梁柱、挖通隧道。一丈方圆的石室开辟了数十间,家什床榻样样俱全,居中一处最大的石室应当是议事堂。
石室墙壁挂有名家字画,下方是八尺沉香木案几,搁着一把镶金嵌玉的名贵宝刀。居中一座方正厚重的黄花梨太师椅,椅背雕有飞云走兽,栩栩如生。大到地龙冰窖、小到杯盏碗筷,尽显奢华极致。
洪涛在亡国之后就带着手下开始自立门户,纵马关内为所欲为,后来天庚大军入驻边关,洪涛改头换面混进了南下队伍中。来到江南这,尤其是没了驻军的盘查巡检,好不容易收敛的野心又燃起。
边境战乱,可这里的百姓照旧安逸,官府衙役更是整日游手好闲,别说捉拿他们这些游匪。便是面对面碰着了,怕是也只会两腿打摆转身就走。
这些年的家底,不说堪比豪阀世家,怎么也算得上是富甲一方了。小小县城里的知县,也需看他们脸色行事。
迄今为止,还不曾吃过这么大的亏,一帮弟兄们看着洪涛的阴沉脸色,皆沉默不语。
许恕之站在洞窟外,默默观察地形,放哨一人已被他拖到远处树丛中,生死不明。
洪涛这种可以驾马驰骋的草寇,势力已经不小,所以许恕之没有十全把握,不敢轻举妄动。
包扎完毕的洪涛起身,浑身煞气,走进隧道最里处,提出一把他视作珍宝的制式军刀。天庚军器监监造的制式军刀,工艺精良矿料极好,寻常软甲,可也禁不住这刀劈砍,当真是一刀断骨的上等杀器。
敷上止痛散的右臂挥舞了一下,并无大碍,洪涛指了指垂手站在一旁的女子,大笑:“弟兄们,天亮前还能加个彩头助助兴,谁砍下那小子人头,这西林县最大绣庄刘老板的掌上明珠,就归谁了。”
一帮男人目光贪婪,眼神肆意在楚楚可怜的女子身上游荡,大声叫好。
一群人浩浩荡荡走出隧道,山间已经起了晨雾,草木朦胧。
第十六章 死地(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