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泰古二皇以来,凡世人所追求之境界,一律可以用“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两个词概括。
不出意外,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诸子百家中渊源最久也影响最大的道家和儒家。
武者也无外乎三教九流中人,自然难逃窠臼。
江湖上有个约定俗成的境界划分,便是借用了道家思想,一筑基,二得药,三结丹,四炼己,五还丹,六温养,七脱胎,八得玄珠,九赴瑶池。至于那传说中第十的天人境,千年以来也不过面世一位而已,可算作脱离了凡人的范畴。
历来江湖中人,无不是一代胜过一代,总有更高之人挑战武道极限,力求达到那“匹夫一怒,力可当国”的天人境界。
春秋之时,荆州曾有一方诸侯,麾下军队足足人马两万,皆披甲佩剑装备精良。盯上了一位不肯为其所用的江湖武夫,大张旗鼓地全军出动,马蹄声响彻大半个荆州。
可那一战,确实叫世人好好大开了眼界,领略了何谓万夫莫敌之勇!
从双方照面到战斗结束,那位无名武夫与军队追逐厮杀辗转五十余里,前后夺刀、剑、长枪十余次,皆是用到卷刃缺口后弃手,从正午打到太阳下山。最终,副将率剩余不足两千人马落荒而逃,战事就此落幕。
据传此人多年后曾再度出现在荆州,被当地人认了出来,可有幸见过此人的当地百姓已经从青年变成了垂暮老朽,而他露面之时仍旧是中年人姿态,不免惊为天人。
不受天地约束,六神全通,是为天人合一!
故而此人被公认为史载最强,也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位有史可查的天人境半仙。
如今的江湖愈加鱼龙混杂,高手林立,或许也是该冒出个天人境强者的时候了。就看去年年末武库评出的十大高手,最低也是玄珠境的顶尖高人,就连近百年总共才出现过不足一双手数目的瑶池境宗师,也比往年多出了两位,气象确实不凡。
天机武库创建之初,便是由那些有心隐退的前辈高人们聚在一起而成,并不属于门派或组织。旨在于希望合众人之力,使我辈中人的武学造诣能更上一层楼,对所有前来求教的江湖人素来欢迎至极,没有半点门户之见。故而备受江湖中人尊崇,这才被誉为武学圣地。
因为一向持中立态度,不与任何势力有来往,所以武库每年公布的十大高手名次,都最为公允服众,也最被江湖人一致认可。
若不是当年伤及武道根本,自此江河日下,以陆青云三十岁就踏足脱胎境的罕见天资,那是板上钉钉能位于十大高手之列的。
至于流云派的现任掌门许恕之嘛,好歹也是勉勉强强摸到了筑基境的门槛,不算门外汉了。
陆青云对弟子们是一概放养,正儿八经的门规也只有两条:一是看护庄稼作物,二是喂养家禽。归根结底,是要做到自给自足。
平时的习武修行,全靠弟子们各自用功,不想用功的可以在山里跟猴子们玩耍,或者去山脚下池塘里洗澡捞鱼。
等到如今教导许恕之时,陆青云才觉得有些为难,这些年好吃懒做惯了,还真有点无从下手。
花了一上午时间给徒弟好好讲解了武学常识,断断续续也说了不少江湖事,许恕之听得入神着迷,也对师父有了新的认识。
以他多年相处的了解,一直认为师父是半桶水晃荡,全靠胡编乱造自我吹嘘才能开山立派骗来这几个弟子。不曾想原来“见多识广”这个褒义词,还能用在游手好闲的师父身上,而且绝不过誉。
虽然多年未曾离开茅山,可毕竟陆青云也曾踏足后三境,又出自传承千年的悬剑阁,眼界格局与武道理解已是不输一些大门派的掌门。偶尔提到的见解与评点,都令许恕之茅塞顿开,大有裨益。
中午,许恕之草草扒完饭便了事,趁机一个人好好消化师父所说的武学要领。
若不是陆青云事先提点,他肯定想当然认为只要修为深厚、招式精妙,便是武功高强了。关于气机流转的见解,陆青云昨夜便已深入浅出讲得透彻,许恕之深以为然。
尽管十年苦功尚未有所成效,可他并不气馁,越是重的担子,越需要打造一副好身体来扛。脾气虽好但骨子里很执拗的许恕之便是这样,他坚信,任何付出都不会被轻易辜负。
没过多久,叼着草茎的陆青云迈着八字步出门,许恕之习惯使然地准备去收拾碗筷,却听见陆青云喊住了他:“吃饱了没?”
许恕之呆愣愣地点点头。
只见陆掌门露出一副摆明了没好事的猥琐笑容,温和道:“半天的时间,足够了,为师这就助你打通周身经脉。”
天上掉馅饼这种好事,许恕之可是打死都不会信的,所以立刻自作聪明道:“难不成我其实天赋异禀,只需要略一提点,便可以神功大成?”
从牙缝里剔出一片韭菜的陆青云眉毛都不眨一下:“痴人说梦!”
伸了个懒腰,陆青云提起精神:“来,为师教你的那套走桩步法,你现在慢慢走一遍。记住,越慢越好!”
第四章 传道(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