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董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董。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至此,董杰伦这样理解这段话,北海这谭水厚德载物善包容,有教无类不放弃而达到互利共赢,于包容共同学习成长,其中就包含‘教’的特征。
有教无类,只要你愿意融入北海,我愿意付出努力来引导教育,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共同达到人生目标。
总结起来就是包容啊!
多么的相似啊,第五代国家领导人在一带一路峰会时同样讲过共命运,他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中庸》是四书之一,这本书主要是讲一个人如何通过心性修炼,从平庸走向高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被称为名言,在于它阐明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那就是万物竞相生长,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相互不冲突,所以由此形成了我们以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差异性,尊重多样性,通过兼收并蓄来弥合彼此之间的不同,那就是用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寻求共识,以相互尊重的方式来化解冲突。
一号领导人引用这句话,实际上阐明了我们对待世界一体化和文明多样化的态度,那就是文化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当前我们承认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尊重彼此的探索,通过文明的对话、文化的交流,寻求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方案。(本段文章来源头条资讯)
《中庸》里的这句话,体现的正是中国人所推崇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不就是包容、容纳吗?
继而,董杰伦又想到了总设计师的一国两制,那不正是宋老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吗?
书说漫长,旁边宋敏已经开始调节气氛,针对性提升演说感染力与亲和力。演说即是如此,尤其是在这个场合去释义对观众来说稍显乏味的中国古文化,自顾自的去说,表达方式单一必显枯燥,可这又不是文化学术论坛,所以也不可能进行互动。
宋敏对着台左三排肖清清位置笑呵呵的说,“我看到有两个小姑娘有些不耐烦了,是觉着乏味吗?(肖清清、任侠红着脸摆手,任你台下性情如何乖张、百变,在宋老的调侃下也得人面变桃花。)
那好,老头子就简单点说,不能再耽搁大家的时间了,不然会被骂的。”
“通俗易懂的讲,水是具有洗涤作用的,而北海因为老总们的厚德载物基因引领,所以北海这一潭水同时具备育人作用。好吧,不知不觉就捧起臭脚,大伙不要见笑。应该说因为北海崛起之初就因为领头羊自身品德给企业文化注入了包容的特性,而包容必利于人。所谓利人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重属性,它是混合不可区分的,是以利人于物质、精神也是密不可分,可说利物质育精神,就像水德泽育人利物,给予你能够给予的物质,却还要洗涤,如此利人才能达到互利共赢。”
对于宋敏演说的最后一段话,董杰伦的感悟无疑更为深刻,并非共命运,而是利人于物质、精神不可区分。
比如这样一段对话——假如你问一位男大学生的理想:“如果你有10万元,你会干什么?”
“创业!”他信心满满地答道。
“那有100万呢?”
“把业绩做大!”
“那赚了1000万呢?”
“会做慈善,使更多人过得更好。”
“更好的标准是什么?”
“丰衣足食,安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