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都市童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章 问世间情为何物(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然,我们可以提醒他们,如果把写作当成兴趣或者爱好的话,就要认真地做。

    应该给他们关注、帮助,绝不能责难、讽刺、挖苦。少年作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21世纪有,将来30世纪也会有。我也接触过一些活跃在文坛的小作家,比如陈佳妮,15岁时出版了《童年有诈》,17岁她的新书《猪未央》。

    比如杨迪,比如宋健强,他们何尝不是他们自己那一代的文化代言人。他们的出现,体现着这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式样、行为方式和价值理想,已经有越来越明确的追求。当年的陈佳妮曾剃了个光头,递给父母一篇《光头宣言》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的灵魂也在成长,我剃掉头发,让大脑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让思想能够接受更多的光明,从而让灵魂更快地成长。”现在进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她已经学会反思这段经历,这难道不是在证明少年作家们在成长中也在不断地成熟吗?有人曾经把这一代称之为新新新人类,是的,全球化、多元化是他们成长的广阔背景,对于麦当劳、互联网、韩流、摇滚、手机短信和体验经济,他们是十分熟悉和自如。他们甚至冷落了理想主义,却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感官享受和游戏是他们中多数人最钟情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热爱崔健的摇滚、格瓦拉的文化衫等这些可供游戏和消费的符号碎片,至于其背后的文化涵,他们可能全然不知。这一代人还过度角色化,一方面他们看似标榜新异独立的背后却怎么也剪不断母亲精神脐带的系恋,形成了娇宠的心理结构;另一方面过度角色化的挤压,导致了他们的反叛,甚至越轨。因此,他们如果要在文化创建和积淀能力上有所作为,还有待时日。但无可怀疑的是,他们这一代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心理性格正在通过文学作品顽强而多样地体现出来。因此,注意爱护和关怀他们,尤其是文学界注意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评论,引导,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判断他们这类作品是成功之作的标准,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故事经历过,但是时间、空间的变迁,却仍然固执地保存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小说本身的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能够唤起读者,包括我们这些人的情感、经验和直觉。我以为,宋健强的《都市童话》是属于这一类。此外,作品中那些充满情爱和生活哲理性的诗句名言被嵌入到了每一章节,一方面深化了小说的意蕴,另一方面表达了正处于诗意年龄的宋健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真诚爱情的憧憬。

    不管怎么说,《都市童话》作为80版作家的作品,应该是成功之作。尤其他是出自边疆云南的青少年作家,就显得格外有意义。要指出的是《都市童话》与以韩寒、郭敬明、春树为代表的所谓“80后”(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的文学作品是有差异的。“80后”的作品大多只是在粗略勾勒和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并没有能够找到精神上的解决方式。还有的所谓“校园小说”一味讲求感官刺激,有的所谓“爱情小说”不过是充斥红男绿女的风花雪月,大有蜕变成艳情小说的趋势。当然,也出现过一些作品,对那些只讲述发生在腰部以下、两腿之间的“青春小说”予以挑战。其中的饮食男女干净了,欲望能得到疏导,这是值得欢迎的。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载体,它的内容和思想都应当对社会负责,对所有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负责。而宋健强的意义在于,他把创作的天赋,把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把对同代人和读者的责任感,融进了《都市童话》这样的青春小说,再加上得益于中国少年作家班中许多著名作家如雷抒雁、孟翔勇、张天芒等的指导帮助,他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学习,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步步走进了文学圣殿。从1997年16岁时发表轰动全国的作品到现在推出长篇小说,宋健强成长的过程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是得到我们社会和文学界的关爱和呵护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宋健强自己足以就“问世间情为何物”的提问作出回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