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弘晓先向黛玉提了求亲的事儿,晚间便至胤祥房里,向他回明了此事,胤祥因笑道:“那黛丫头我瞧着甚好,听说你额娘亦爱她得了不得,咱们两家历来交好,彼此知根知底儿的,你二人能结合,自是再好不过。明儿我就与如海说,再无不成的,你只管等着做新郎官儿吧。”说完又道:“但只你皇伯父是什么意思?你的嫡福晋到底须得他下旨赐婚。”
弘晓笑道:“前儿我已向皇伯父回明此事,他已应了,只命我先问林伯父的意见,说若林伯父答应了,待回京后便为我指婚。”“如此甚好!”胤祥道,随即叹道:“再不想你也到成家的年纪了,我这个作阿玛的,却是个不尽职的,丢下你们母子兄弟几人,虽则是为江山社稷,到底不是个好阿玛好丈夫……”
“阿玛竟不必自责,我们都不曾怪过您。”弘晓忙安慰他道,“况额娘很快便会动身来扬州,分离这几年了,以后您二老只管好生过活自个儿的,咱们兄弟姊妹都大了,能照顾好自己的。”之前他已与胤祥商量好,待此次他返回京城后,便找借口送兆佳氏到扬州来,与胤祥团聚,他知道阿玛与额娘感情甚笃,两人共同的心愿,便是找个清雅的地方,平淡的厮守到老,这会子终于可以圆梦了。
次日用早饭时,胤祥趁机向如海夫妇提了此事,黛玉羞得面红耳赤,顾不得与贾敏说道一声,便掩面回了房间,英莲见状,亦忙忙的跟了回去。胤祥方回过神来,笑道:“却是我疏忽了,竟忘了黛丫头女儿家的,到底脸皮儿薄。”如海打趣道:“成年家的在外奔波,竟忘了小女儿家家害羞的心态,幸好你那些个格格郡主们,都已嫁作人妇了。”他二人这几年一直在一块儿,早已好得如一人,故如海早已没有上下之分。
他二人说得热闹,一旁的湘莲却是心痛如刀割,因起身抱拳道:“王爷、伯父,我已吃好了,请慢用!”说罢便自顾出了门子。原本昨夜他已下定决心,自此将对黛玉的情只深深埋在心里,偏生今儿起身后,还是不由自主的到了厅里,只为能见她一面,不曾想人倒是见着了,却争不如不见。一来便得知她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该让他情何以堪呢?
因知他素来都是冷面冷心的,众人并未对他的离去有丝毫诧异,只除了弘晓。那弘晓本是个再聪明不过的人,平日里因着黛玉的关系,对但凡与她有点关联之人,不管好坏,皆是关注有加,况这湘莲乃黛玉的师兄,一贯与她亲厚,又生得那般好相貌,他自是越发关注。
凭着男人的直觉,自第一眼见到湘莲,弘晓便觉他对黛玉的感情远比兄妹更甚,及至相处的越久,他便越发肯定自己的猜测,才刚他的反应,倒也在他的预料之中。心里不由更加庆幸,黛玉到底很快便是他的了!
胤祥与如海夫妇提亲后,晚间贾敏又悄问了一下黛玉的意愿,得到肯定答复后,三人遂看了黄历,择定过几日,亦即四月十九日,为二人行文定之礼。胤祥又忆及那日乃弘晓生辰,几人越发兴致高昂,说定要办得热热闹闹才是。余下几日,林府自上至下便忙碌起来,一面张灯结彩,洒扫庭院,妆点门面,一面请人为黛玉裁制嫁衣,打造首饰,尤其英莲更是忙到了十分,因贾敏不方便事事出面,便委了她代理,她正愁不能为黛玉做点什么,正巧儿有了这个差使,自是尽心尽力,虽则此前并不曾处理过类似事宜,倒也安排得面面俱到,井井有条。
展眼便是四月十九日,可喜这日天气晴好,一大早贾敏便亲唤了黛玉起身,又亲自替她妆扮了,换好新衣衫,命紫鹃雪雁扶了她,至前厅由屏风隔成的小套间儿坐好。彼时厅里已是人来客往,热闹非凡,虽则只请了本家亲朋,到底如海为扬州父母官,来巴结奉承的官吏乡绅们,亦为数不少。
弘晓亦是穿戴一新,坐在胤祥的下首,而胤祥则与如海一道坐了上首,为避嫌,林府对外称他乃新姑爷的舅父。而那些个官员们,早已得知弘晓乃当今怡亲王爷,待要上前见礼奉承,到底不敢造次,只不时拿眼偷瞧二人罢了。
一时管家来回吉时已到,便见弘晓亲捧了外面包有红封套的鸳鸯礼书递与如海,上面写着他的生辰八字,又递了一个装有新笔新墨的红皮“批书匣”与他,另附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和聘礼的清单。
如海起身接过礼书,细细看罢后,又命两个婆子送至套间与黛玉瞧,少时婆子出来点了一下头,他方提起匣中的新笔舔墨,在礼书的左面填上了黛玉的生辰八字,然后在礼书封面写上“亲充大吉”四字,又送还与弘晓,二人便算正式定亲了。
自接过“批书”这一刻,弘晓的心总算彻底安定下来,不再担心弘历或是湘莲甚至其他人来抢走他的黛儿,虽则他素来不曾怕过他们,对黛玉亦是无比的信任,到底心里有疙瘩,这会子可好,他终于没有后顾之忧了!
036.父母见证文定礼(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