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繁荣与西域的稳定并未让大唐朝廷放缓扩张的脚步。随着匈奴和羌人的相继失败,帝国的疆域向西延伸,对异族的控制也愈发严密。朝廷开始大规模征用异族俘虏,将他们送往成都至长安之间的险峻地带,修建连接帝国心脏与西南边陲的驰道。
这项浩大工程以血汗为代价推进。数以万计的匈奴、羌人俘虏在监工的皮鞭下日夜劳作,开山凿石,架桥铺路。恶劣的条件、沉重的劳役和严苛的待遇使得每天都有数十人倒下,尸体被随意抛入山谷。消息传开,异族各部闻“驰道”而色变,视之为死亡之路。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朝廷下令对武都地区的氐人进行登记造册,分发田地,纳入正规税收体系。这本是仓慈在西域推行政策的延续,旨在通过均贫富、兴教化来巩固统治,但到了武都,政策的执行却变了味。
武都太守李贞虽有些文采,却缺乏治理边地的经验,更对氐人文化一无所知。他急于建功立业,好调回长安任职,对朝廷政策执行得简单粗暴。
“限期一月,完成所有氐人户籍登记,测量田地,不得有误!”李贞在衙署内对下属们发令,“完成后本官将亲自回长安向陛下禀报。”
主簿王衍犹豫道:“大人,氐人部落分散在山谷之间,语言不通,且有诸多禁忌。如此急促行事,恐怕会引起误会。”
李贞不以为然道:“蛮夷之辈,何需多虑?朝廷恩典,赐他们田地户籍,乃是皇恩浩荡,他们应当感恩戴德才是。”
这不仅仅是李贞的态度,大唐的许多官员都是如此。
毕竟大唐皇帝英明神武,麾下精锐更是骁勇善战,普天之下,没有哪个异族敢挑战大唐的威严。
然而实际情况远比李贞想象的复杂。派往各氐寨的官吏们态度傲慢,测量田地时不尊重氐人传统领地观念,登记户籍时不理会氐人家族连名制(父子连名)的习俗,更有甚者,借机勒索财物,中饱私囊。
氐人大酋长杨腾的儿子杨千万刚从敦煌游学归来,见识过仓慈的治理方式,试图向族人解释登记造册的好处:“我在敦煌见过,羌汉百姓皆有田地,孩童可入学堂,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但老酋长杨腾摇头道:“我儿,你太年轻。汉人的文书就是绳索,一旦被记录在册,就永远被捆绑。你看那些修驰道的羌人,不都是先登记造册,然后被带走的吗?”
恰在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成了导火索。一群从驰道工程中逃出的羌人俘虏流窜至武都地区,为求生路,他们袭击了几个汉人村庄。李贞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围剿所有“可疑分子”,三支氐人狩猎队伍无辜遭殃,数十名氐人青年被误杀。
瞬间就有谣言随之而起。
“朝廷要先登记氐人,然后征召所有青壮去修驰道!”
“那些测量田地的人,实际上是在评估我们能提供多少劳力!”
“汉人要将我们氐人全部迁离祖地!”
恐惧像野火般在氐人部落中蔓延。
杨千万竭力劝阻父亲和各位头人:“这一定是误会!我在敦煌时见过仓慈都护,他对待羌汉百姓一视同仁,朝廷政策不是这样的!”
但老杨腾已经听不进去:“孩子,汉人官员各有心思,那个仓慈可能是好人,但这个李贞绝对不是!我们不能拿全族的命运冒险。”
当夜,百余名氐人头领秘密聚会于白马寨。熊熊篝火映照着一张张焦虑而坚定的面孔。
第587章 氐人反(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