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开局进入陶瓷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5章 收服众人!(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或许自己在机械领域有些名气,但自己在计算机行业并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接下来李峰要做的首先就是整合队伍。

    他平静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最先提出质疑的那位王教授身上。

    此时他没有急着开口为自己辩解,也没有搬出姜部长或者郑司长的名头来压人,而是迈开步子,径直朝着大厅中央那几台正在组装的机柜走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跟随着他的身影移动,原本嘈杂的大厅,此刻竟诡异地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机柜风扇轻微的嗡嗡声。

    李峰走到一台半成品机柜前,停下了脚步。

    这台机柜的背板已经打开,里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线路和电子元件,几名年轻的研究员正拿着图纸,满头大汗地进行着接线工作。

    李峰只是扫了一眼,眉头便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伸手指着其中一捆颜色杂乱的电缆,开口问道:“这部份的线路,是谁负责的?”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这安静的环境下,却显得异常清晰。

    一名三十岁左右,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研究员迟疑了一下,举了举手,小声说道:“是……是我,李……李总工,有什么问题吗?”

    他显然还没习惯这个新的称呼,话语里带着几分紧张和不服气。

    李峰没有看他,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复杂的线路上,语气平淡地说道:“问题很大。”

    “第一,强电和弱电信号线缆没有做物理隔离,甚至在同一个线槽里捆扎,你们难道不知道,高压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会对低压信号造成严重的干扰吗?到时候计算机运行起来,数据出错都是小事,搞不好会直接烧掉核心的逻辑单元。”

    “第二,你看这里,”李峰这时候又指向另一处,“信号总线的走线,为了图方便,直接九十度直角转弯,总线在高速传输数据时,直角转弯会造成信号反射和阻抗突变,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大于一百二十度的钝角,或者用平滑的弧线来布线。”

    “第三,散热,你们把电源模块和运算单元的散热风扇都朝向了同一个方向,形成了热风对流,这根本不是散热,这是在互相加热。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对温度非常敏感,长期在高温下运行,会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永久性损坏。”

    李峰一口气指出了三个致命的、却又极其基础的错误。

    他每说一句,那位负责接线的青年研究员的脸色就白一分,额头上的冷汗也冒了出来。

    而周围那些原本抱着看热闹心态的专家学者们,脸上的表情也渐渐变了。

    从一开始的轻视和不屑,慢慢变成了惊讶,再到凝重。

    他们都是内行,李峰所说的这些问题,他们不是不懂,而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缺乏经验,或者说因为图纸本身就存在缺陷,而被他们忽略了。

    尤其是那位王教授,他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凑近了仔细看了看,随即脸色就是一变。

    这些问题,他之前检查工作的时候,竟然一个都没有发现!

    这不仅仅是疏忽,这简直是专业能力上的碾压!

    李峰说完,转过身,看着那名已经面色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的青年研究员,语气缓和了一些:“把这部分的线路全部拆掉,按照我刚才说的方法,重新布线,所有信号线,必须使用屏蔽线缆,并且单独走线槽。强弱电线槽之间,至少要保持十公分的间距。”

    “是,是!我马上改!”那青年研究员如蒙大赦,连连点头,看向李峰的眼神里,已经带上了一丝敬畏。

    李峰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他知道,光是露这一手,还不足以让这群心高气傲的专家们彻底服气。

    他环视四周,看着众人脸上各异的神情,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硬件组装的问题,以后每天我会抽时间检查。现在我想说一下软件方面的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我知道,在场的很多同志,都是数学和物理领域的专家,理论基础非常扎实”

    “但是,计算机编程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思维方式。”

    “从明天开始,我会亲自给大家进行编程基础的培训,以后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大家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以来问我。”

    这句话,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如果说刚才李峰指出硬件问题,大家还只是震惊于他的专业能力,那么现在,他这番话,在众人听来,就只剩下两个字——嚣张!

    太嚣张了!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然要给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不乏国内顶尖学者的团队,当编程老师?

    他以为他是谁?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吗?

    “哼,好大的口气!”

    人群中,一个冷哼声响起。

    正是那位王教授,他推开身边的人,站了出来,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审视和质疑的光芒。

    “李总工,既然你这么有自信,那老头子我倒想请教几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啊?”

    “王教授请讲。”李峰神色不变,平静地迎着他的目光。

    郑副司长站在一旁,手心里已经捏出了一把汗,他虽然对李峰有信心,但面对这种阵仗,还是不免有些紧张,这王教授虽然不是计算机领域的大牛,但也是国内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出了名的脾气又臭又硬,不好对付。

    王教授见李峰答应得如此爽快,眼中闪过一丝冷笑,心想今天非要让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下不来台。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问道:“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计算机内部采用的是二进制运算,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输入和输出的都是十进制数,请问,在目前乌拉尔计算机极其有限的内存和运算能力下,如何设计一个最高效的、可以处理任意长度大数的二进制与十进制互转算法?”

    这个问题一出,周围不少人都暗暗点头。

    这问题看似基础,实则非常刁钻。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编程知识,更是对计算机底层逻辑和算法优化能力的深刻理解。在内存和算力都极为宝贵的早期计算机上,一个高效的算法,其价值不亚于一台新的机器。

    李峰听完,连思考都没有,直接走到了旁边的一块小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写一边说道:“这个问题,核心在于避免高精度的乘除法,我们可以采用‘除十取余法’和‘乘十相加法’的变种。对于十进制转二进制,我们可以不用传统的短除法,而是采用基于加法和移位操作的‘双倍法’……”

    他的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移动着,一行行简洁而优美的代码,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他的思路清晰得可怕,从算法原理,到实现细节,再到性能优化,讲解得深入浅出,环环相扣。

    王教授的脸色,从一开始的胸有成竹,慢慢变成了惊疑不定,最后,他的嘴巴微微张开,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李峰提出的这个算法,比他们团队目前讨论出的任何一个方案,都要简洁、高效数倍不止!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大量的乘法运算,转化为计算机执行效率最高的加法和位移运算,从而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实现性能的最大化。”

    李峰写完最后一行代码,放下粉笔,转身看着目瞪口呆的王教授,问道:“王教授,这个答案,您还满意吗?”

    王教授张了张嘴,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快步走到黑板前,扶着眼镜,仔仔细细地研究着上面的代码,嘴里喃喃自语:“……妙啊,真是妙啊!原来还可以这样……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不等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人群中又站出一位研究员,他扶了扶眼镜,问道:“李总工,我想请教一个逻辑电路的问题。如何只使用‘与非门’,来实现一个‘异或门’的功能?请画出逻辑电路图。”

    这又是一个经典但考验基本功的问题。“与非门”是功能最全的逻辑门,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逻辑功能,但如何用最少的门电路搭出“异或门”,却很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李峰看了一眼提问者,点了点头,再次拿起粉笔。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在黑板的另一侧画了起来。

    “这个很简单,需要四个‘与非门’。”

    他手腕翻飞,几个标准的逻辑门符号和连接线,瞬间跃然于黑板之上。

    “输入A和B。第一个门,A与B做‘与非’,得到C。第二个门,A与C做‘与非’,得到D。第三个门,B与C做‘与非’,得到E。最后,第四个门,D与E做‘与非’,输出结果F。这个F,就是A和B的‘异或’结果。”

    他画完电路图,甚至还在旁边列出了真值表,一步步进行推导验证,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半点迟滞。

    全场鸦雀无声。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还只是展示了他在算法上的才华,那这第二个问题,就彻底证明了他在计算机硬件底层逻辑上的深厚造诣。

    这已经不是懂不懂的问题了,这是精通,是烂熟于心!

    “我……我还有一个问题……”

    “李总工,关于指令集的设计……”

    接下来,仿佛是打开了某个开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人群中抛了出来。

    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应用,从算法设计到体系结构,包罗万象。

    而李峰,始终站在那块小小的黑板前,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无论问题多么刁钻,多么冷僻,他总能第一时间给出最精准、最深刻的解答,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引申出更多的知识点。
第625章 收服众人!(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