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5章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求(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div  class="contentadv">        江宁调出了地图。

    这几天。

    江宁也将古时黄州的地图与现代地图进行了严格的参考。

    同时。

    江宁也标注了好几个苏轼在黄州经常活动的地方。

    第一个经常活动的地方,那就是东坡。

    “大家跟着我就是了。”

    带着众人,江宁来到了东坡。

    但映入大家眼前的,这个东坡却是一块长有各种杂草,还有很多荆棘的一处小山坡。

    “这是东坡?”

    跟着江宁的几位工作人员有些惊讶。

    同时。

    还有不少跟着江宁一同前往东坡的游客。

    这一些游客有的是一些本地人,也有一些是不远千里听说江宁前往了黄州,亦是跟了过来的。

    “是的。”

    江宁点头。

    见大家有些奇怪,江宁却是说起了东坡的来历:

    “想必大家对于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已经有大概的了解,那么,我们继续讲下去。”

    “我们知道,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束之后,他就被贬到了黄州,也就是现在我们这里。被贬到黄州之时,虽然苏轼仍有官职,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这个副使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力,也不需要太多的工作,但他必需时时向当地的政府官汇报自己的情况,相当于监视居住。”

    “刚来到黄州之时苏轼生活条件非常差,甚至没有一个独立所住的房子。后来,定慧寺里有一位老和尚看苏轼可怜,于是就找了一间放杂物的房子给苏轼。可虽然住的房子有了,但在黄州的生活也很是清苦,不只清苦,而且很是孤单与寂寞。所以在开始之初,苏轼基本上是不怎么出门。”

    “这一段时间,苏轼写了两首诗,一首叫做《卜算子》,一首叫做《西江月》。”

    这个时候。

    早已经有工作人员拿出纸笔。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第一首《卜算子》。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是第二首《西江月》。

    “好。”

    “苏轼之才,哪怕就是被贬,写的词也是一等一的经典之作。”

    众人纷纷送来了掌声。

    确实如此。

    第一首的【寂寞沙洲冷】与第二首的【世事一场大梦】,都成为了千古名言。

    江宁也是感叹:“词确实是好词,但这两首诗,无不是说明苏轼当时心情很是落寞。不过,日子总还是要过。虽然是被贬到了黄州,而随后不久,一众家眷也陪着苏轼来到了黄州。妻子王闰之的到来,让苏轼的心情稍稍得到了平复。不过苏轼当时只是团练副使,没有太多的收入来源。每个月发放的工钱,基本上所剩无几。所以每次发钱的时候,妻子王闰之就将钱分成30份,并将其吊到房梁上。就是声怕一不小心当天所用,将后面的钱给用光了。”

    “后来,黄州一位地方官见苏轼过得如此清苦,于是便向苏轼向当地的知州申请了一处大概50来亩的荒地。说是荒地,其实就是一处小山坡。诺,就是这里。虽然这个小山坡长满了无数的野草,荆棘,也不肥沃。但总算是有了一块自己的田,苏轼就将这里取名为东坡,从此与妻子经常在这里劳作。”

    “也许是田间的劳作让黄轼的心情慢慢的得到了抚慰,亦或是苏轼本就是一个开朗的人。有了这一块地之后,苏轼慢慢的走出了被贬的阴影。他与普通老百姓一样,在这一块地上种上了麦子,也种上了许多的庄稼。并且,随着日夜的劳作,苏轼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一块地方。后来,苏轼又在东坡这一块地上盖了几间房子,并取名为东坡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从此之后,我们又将苏轼称之为苏东坡。”

    掌声瞬间就传来。

    苏轼不愧是苏轼。

    哪怕就是被贬到了黄州,仍有一系列无比传神的故事。

    正如现在。

    江宁只是稍稍讲了一下苏轼刚来黄州的事迹,众人便感觉这片荒地,也变得如此的有文化了。

    更加不用说跟着江宁一起来的工作人员。

    他们第一时间就此记下了【东坡雪堂】这几个大字。

    景点不就来了吗?

    以后。

    只要黄州上头那边稍稍出资,这里就是一个无比具有人文的景区。

    ……

    当然。

    对于此,江宁却是知道。

    不是苏轼这么有才华。

    而是苏轼已经深入人心了。

    哪怕这会儿江宁随便讲苏轼的任何一件事,他都能让大家津津乐道。

    这也是苏轼的人格魅力。

    所以。

    黄州上头那边所说的打造景区的要求,江宁并没有拒绝。

    对于江宁来说。

    只要苏轼去过的地方,哪里都是景区。

    “我记得,前面好像有一个亭子。”

    讲完东坡草堂之后,江宁带着大家继续向前。

    在一个什么也没有的空地上,江宁对着大家说道。

    “什么亭?”

    众人自然是不知道这里有亭子的。

    “叫做,快哉亭。”

    江宁向大家继续说道:“其实被贬到黄州的不只有苏轼,还有一位叫做张怀民的人。他犯了什么错被贬到这里,史书上已经没有怎么记载了。但两人因为同时都被贬到了这里,所以就走得比较近。苏轼无聊的时候,他就会去找张怀民聊天。

    一次,半夜苏轼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就去敲了张怀民的门,问他想不想去外面走走。张怀民一个人也睡不着,然后便与苏轼一同夜游。游完之后,苏轼回到家便写了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文章其实很简单。

    他说的就是苏轼去找张怀民夜游的经过。

    虽然故事比较简单,但这篇小散文却写得无比的清新别致,很是让人喜欢。

    特别是这里面一句“怀民亦未寝”,翻译过来,那就是,怀民也没有睡啊,让人感觉非常的有趣。

    而也正是这样的有趣。

    却是从文风当中可以看到,苏轼的内心已然渐渐开朗了起来。

    “还有一次,张怀民盖了一个亭子,然后张怀民知道苏轼文学水平高,就请苏轼给这一个亭子取一个名字。苏轼看了看这个亭子,就说,叫快哉亭吧。张怀民问,这是什么意思。苏轼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一句出至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张偓佺就是张怀民。

    全文有一些长,江宁也就不写了,但最后一句,正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虽然江宁并没有念出全文。

    但光靠这一句,众人亦是兴奋的叫了一句。

    “好一个快哉亭,这名字取得新清雅致,又好玩。”

    “哈哈哈,我觉得,很快这里就有一个叫做快哉亭的亭子了。”

    “那必需的啊。上头要是不修,我来修……”

    “我来我来……”

    一众跟着江宁的游客,路人,还有工作人员内心无比之激动。

    这一趟请江宁老师,当真是请得太值了。

    正如现在。

    又一个景点就要出现了。

    而且。

    好像不只是一个景点。

    除了这一个【快哉亭】之外。

    按江宁刚才所说的承天寺夜游。

    这么来看。

    在黄州不远的小寺庙承天寺,也将迎来振兴之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