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
“你愿意留下来,帮助他们吗?”
“愿意!”
“那你的家人呢?”
“如果你有难处,我可以想办法在这里给你们安排一个住处,让你的家人能随时过来陪你。”
“好的,谢谢老板。”爱德华没想到这位看起来非常年轻的老板,居然会想得如此周到,很开心的点点头。
“ok~”
大卫拍了一下托比的肩膀,指着身后别墅里说道:“等今晚我走了,你带上爱德华一起跟着木原信成,去找尤里·奥洛夫。”
“你们具体的工作安排,我已经和他们两个交代过了。”
“之后,你在这边安顿好一切,就立刻飞回纽约找我。”
“我会在纽约等你回来!”
“不过,等下你要先帮助玛姬搞定今天的摄像工作。”
“你没问题吧?”
“哦。。好的。”托比没搞懂大卫特意招自己过来的意图,有些迷糊的点点头。
爱德华望向托比的眼神里,却隐藏着一丝不易觉察的羡慕。
。。。
十几分钟后。
客厅里。
木原信成和泷本川一,把新买来的可移动简易三脚架黑板组装完成了。
大卫从另一个箱子里掏出一盒无尘彩色粉笔和黑板擦,走到三角黑板旁边,看向在座诸位,微笑说道。
“抱歉~让各位久等了。”
“我们现在就开始!”
此时的“观众席”上~
特意赶来参加这堂“私教课”岩崎绫濑和哥哥岩崎直上,两人肩并肩坐在一起。
在他们身后,今天特意跟着岩崎绫濑一起过来的几位野村证券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默默打开了记事本,望向大卫的眼神里始终都带着一些轻视和心不在焉。
近两天被大卫重新“唤醒”了学习**的卡内斯,拿着话筒和对面的小彼得确认之后,按下免提键,向大卫打了一个没问题的手势。
大卫从彩色粉笔里拿出一支浅黄色粉笔,向卡内斯点点头,开口说道。
“今天在我和大家探讨宏观经济形势以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奇怪现象!”
“这种现象,我叫它框架效应!”
“它是指,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类似的说法,却往往会导致出现不同的决策判断。”
“我之所以要先说明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在筹备编写的《行为经济学》一书中,将会详细解释的心理账户问题。”
“心理账户问题,是基于我对前景理论(pspectthey)的研究,又参考了心理学中的一些研究实例,拓展出来的一个分支课题。”
“账户,是个人或公司用来记录收入和支出的方法,把各种收入和支出归入一定的账户可以便于管理。”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上也有这种账户,叫心理账户。”
“按照经济规则,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替代性。”
“然而,在心理账户中,金钱却常常被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不同类别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
“比如,一对夫妻外出旅游钓到了好几条大马哈鱼,这些鱼在空运中丢失了。。”
“航空公司赔了他们300美元,这对平时勤俭持家的夫妻到豪华饭店吃了一顿,将这笔钱花个精光。”
“在一对夫妻每月收入只有150美元的时代,这顿饭实在是太奢华了。”
“这笔钱显然被划入了横财账户,所以这对夫妻对它的处置决策,才会让人觉得一反常态。”
“再比如~”
“我原来在酒吧里打工时,经常会与女友把所有收入按照不同用途设定一个数额上限,以保证我们不会超支或借钱度日。。”
“我们两人的吃饭费用,会被单独放在抽屉里面;零花钱等日常较小的开支,会放在床头柜最上层;水电费等,我会把它们放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方便随时想起。。”
“这些收入的划分,就是心理账户的一个经典外在表现~”
“即:心理账户里面的钱,必须专款专用!”
“各个账户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各个心理账户里面的钱,也不能随意流动”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框架效应现象,正是人们对于心理账户问题的现实延伸~”
“经济决策的理论历来认为,人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性动物。”
“但是,人们往往会对于损失的重视程度,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的多。。”
“比如,我在加油站a加油,看到每升汽油卖5.6元。”
“但如果我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价。”
“而在加油站,每升汽油卖5元整,如果我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即5.6元每升。”
大卫用粉笔把这些数字写在黑板上,看着几人笑道。
“很显然,我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它们都是一样的。”
“可是我把这个问题告诉别人时,大多数人给出的反应都是觉得。。加油站a的优惠折扣价更吸引人!”
“因为,加油站a的营销策略是与折扣省钱收益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的营销策略则是与加价=损失,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很多人认为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
“这种现象,就是框架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例子。”
“一种是获得的心理感受,一种是失去的心理感受。”
“当它们被摆在一起让人选择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前者!”
大卫说到这里,看向卡内斯随口玩笑道:“你前些天在香江四处游荡的时候,应该对这种现象的感受更深一些~”
“你觉得,在路上捡到一百元和无意丢失一百元,哪个会让你的心理产生更大波动情绪?”
“额。。丢钱吧。”卡内斯略微想了想,老实答道。
“没错!”
大卫转头看向岩崎直上,耸耸肩笑道。
“如果你经常去逛街,肯定会发现一些商家在促销时利用框架效应抓住人们消费心理的经典案例。”
“比如~”
“某个商家打出换季清仓甩卖的标语,往往会让消费者感觉自己买的都是仓底货,并对此留下心结。。”
“但要是这个商家换一种思路,把标语换成反季节打折特卖,就会让看到它的消费者感觉自己可以捡便宜,只用折扣价就能买到心仪已久的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