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档之1995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章 初用‘光环’(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其他人一起看去。

    滕合川点了下头,再次转向苏杭:“这个,让小苏和你说吧。”

    合上杂志,郑春没再继续翻看,而是认真地望向对面少年:“苏杭……你给我看这些做什么?”

    苏杭这才掏出一叠稿件,递了过去:“郑总,您先看看。”

    郑春好奇地拿过最上面一页东西,展开,是一张奖状。

    四人在西侧门卫室说明了身份,滕合川还掏出证件让对方验看,这才被放行。

    停摆以来,大部分人哪怕没有工资地熬着,都没有几个主动放弃编制。

    亲眼看着隔壁少年这段时间的光芒闪耀,谢长庄已经很难介意苏杭的年龄,只剩下服气,何况还关系到自己能不能赚钱养家,连忙点头:“小杭,你说咋做,叔就咋做。”

    故意让对方等了一会儿,也算是一种态度。

    对于突然找来的市戏剧团,郑春只想到了三个字:

    打秋风。

    明显整饬过适合车辆进出的宽敞入口,中间装了伸缩门,一侧贴了红色瓷砖的墙壁上还镶嵌有‘桑河酒业’四个金色大字。

    滕合川道:“我路过一次,可气派了,现在经商是真赚钱,也难怪那么多人都要下海。”

    书是谭丰振推荐的。

    滕合川见少年想法很明确,虽说内心还是迟疑,却也没再多说。

    说起来,这就是苏杭很早就想到的‘光环策略’。

    见一见人,听听对方的想法,再委婉拒绝,比生硬地闭门不见要好,免得不知不觉就得罪人。

    自家这一年产能才几百吨的小酒厂,大家伙就高抬贵手吧,折腾不起。

    <div  class="contentadv">        相比其他几位长辈的忐忑没底,苏杭见人家老板没在办公室,以为要多等一会儿,就从自己随身携带的背包里掏出一本《楞严经》,一点一点地开始‘啃’。

    怎么还有一个带书包的小孩子过来?

    再看一眼面前的奖状和杂志,郑春不仅来了兴致,表情也正经起来,示意道:“那,苏杭……说说你有什么事情吧?”

    毕竟做生意讲究一个和气生财。

    苏杭没有立刻开口,打开书包,掏出一叠东西起身递到郑春面前的茶几上:“郑总,你先看看这些。”

    “啥贵庚的,37了,”郑春示意大家重新坐下,感慨道:“一晃人到中年。”

    这人啊,没了单位,工资什么先不说,以后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就像戏剧团。

    苏杭继续补充:“这都是我这个暑假发表了文章的杂志,郑总,其中还夹了稿费汇款单,算是证明。”

    滕合川重新坐好,点着头:“也是快呵,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登台唱《下陈州》,还是四十年前,建国都还没多久。”

    苏杭的‘光环策略’是有效的,郑春本来已经收起了把少年当一般小孩子的心态,甚至颇为期待。然而,接过稿件,只看一眼标题,就忍不住微微蹙眉。

    因为,第一反应,这件事肯定非常花钱!

    年初接手这家酒厂,郑春不仅填上了自己前些年做生意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虽然这大半年来,酒厂生意逐渐向好,但要搞这么一个‘送戏下乡’活动,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更何况,郑春也不是没见过乡野间搭台唱戏的场景。

    虽然热闹如同集会,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聚集过来,但,戏台下,更多还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这些人……可实在买不了多少酒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