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秦国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零二章 大秦需要文治!(求订阅)(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最终。

    他选择了抛弃儒家。

    只是儒家在关东影响很深,就算是他,也不能真的将儒家连根拔起,也没有办法做到连根拔起,只能尽量的打压。

    他很清楚。

    嵇恒说的是真的。

    嵇恒去到案前,一屁股坐了下去,继续道:“这几个月,扶苏给我借了不少的秦史,我也算勉强恶补了秦国历史。”

    “秦的历史跟中原是不一样的。”

    “或许是有跟戎狄杂居的影响,亦或者因为长期的积贫积弱,秦人骨子里更为务实,相较于关东盛行的唯心,秦更注重与唯物。”

    “也更注重实际。”

    “与此同时,也更功利。”

    “两者更有好坏,也各有千秋。”

    “只是就大秦而言,坚持固有的属性,或许更为合适。”

    “关东跟关中文化差异,在这一百多年间,已有了很大的差距,就算是最为广泛宽泛的大一统之政,尚且阻力重重,想将秦人的务实习性让关东接受,只会更加艰难。”

    “甚至就不可能做到。”

    “即便大秦以武力,以强令的形式。”

    “依旧做不到。”

    “但大秦想要真正坐稳天下,就必须要进行文化统一,因而硬的走不通,那就只能走软的。”

    “从术的角度!”

    听了嵇恒的话,嬴政若有所思。

    屋外风声沙沙作响,吹的枝头乱晃。

    嵇恒深吸口气,缓缓道:“而这便是我让高等人编纂教材的原因。”

    “他们是秦人。”

    “编纂的教材一定偏向秦人。”

    “而且他们一直待在深宫,接受的是最为优良的教育,所见所闻基本都是最为美好的一面,由他们来编纂,编出的东西也最容易为天下接受。”

    “文治便在于此。”

    “通过这些最简单最直白的东西,将秦人的文化知识灌注给关东,不过这需要时间,最开始只能用在关中,巴蜀这些秦国故地上,等到后续军中有越来越多关东民众获得爵位,在借此放开限制,开始向关东传播蔓延。”

    “润物细无声。”

    “教化同样是悄无声息的。”

    “此外。”

    “成人的思想早已固定,想改变很是困难,因而教学真正教的是七至十三岁的少年,在几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大秦的唯物主义,也将会真正在天下扎根,等到天下人人识字之时,大秦固有的文化,早已在天下根深蒂固。”

    “大秦的文治也就彻底功成!”

    “非是礼,非是儒。”

    “而是法!”

    嵇恒的声音在屋中闯荡。

    四周却很是静谧。

    嬴政眉头紧锁,思索着嵇恒的话。

    嵇恒没有再说。

    只是端着酒壶,一口接一口的喝着,他能说的都已说了。

    思想的阵地,朝廷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人占领,过去大秦过于注重上层,却是忽视了底层,因而底层的思想阵地,早就为贵族、豪强士人给占据,而且多为儒学把控。

    秦儒相轻,秦儒相离。

    两者本就势如水火,又岂会轻易屈服?

    有这么源源不断的势力反对,大秦想真正坐稳天下谈何容易?

    大秦靠武功扫平了天下。

    接下来就要靠文治,对天下再犁一遍,给天下打下大秦的印记,唯如此,大秦才能真正的坐稳天下,也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

    仅仅针对儒家是不够的。

    若是不铲除相应的土壤,相应的文化习俗,最终被秦廷驱逐的势力,终究还会卷土重来的。

    而且会更加迅猛。

    良久。

    嬴政看向嵇恒,淡淡点了点头,道:“这就是你之前提到过的变治道?”

    嵇恒笑着点点头,道:“以法为根基,以务实为基础,彻底铲除周礼留给天下的影响,虽然不可能彻底,也定会融合一部分,但主要部分还是以秦制为主,而这无疑是大秦想见到的。”

    嬴政面无表情。

    他已洞悉了嵇恒的想法。

    嵇恒并非只是针对小部分,而是针对的整个天下。

    军功爵制只是一个引子,一个让朝廷借此插手到文化体系的引子,而且从一开始嵇恒就没有任何遮掩,将所有的矛头对准了贵族跟士人。

    赐氏,下沉知识。

    针对贵族士人之心根本不加遮掩。

    而这的确就是嵇恒的想法,他就是想借着六国贵族跟秦廷的仇恨,将周制下的文化体系彻底给瓦解,让周制下的贵族跟士人阶层,再也不能保持过去的高傲跟高高在上。

    他想通过一步步撬动贵族士人的根基,让士人贵族一点点的丧失优越。

    最终沦为跟常人无异。

    同时。

    编书的权力在朝廷。

    因而书中教导的内容,也都由朝廷控制,朝廷便可借此以识文断字的名义,将大秦的一些思想观念,借此传至天下,进而建立起大秦自己的公序良俗,摆脱周制的公序良俗对大秦的影响。

    此外。

    还能借此蚕食礼学在天下的影响,彻底改变底层民众的观念。

    在这个途中,大一统之政,也能借此得到落实。

    对大秦的利之大无以言说。

    回想所有。

    嬴政也在心中暗暗惊叹。

    他其实根本没有想到那么深远,他本以为嵇恒是想将贵族士人给拉下来,但嵇恒显然比他想的更为深远,他不仅想把贵族士人给拖下来,还想摧毁现有的天下文化体系。

    而这些方面,他根本没想过。

    也实在想不到。

    就算他想过去改变,但最终如何去做,从来都是毫无头绪,但今日听了嵇恒的话,他才豁然开朗,也才深刻明白,自己过去疏忽之处。

    如此可怕的算计,实在令人心悸。

    一时间,嬴政甚至生出了一抹庆幸,若是嵇恒出生的早一些,或许天下形势会大有改变。

    这股异样情绪,并未在嬴政心中持续太久。

    嬴政在脑海细想了一番,越发感觉到此举之精妙,光明正大的告诉天下人,朝廷要打压贵族跟士人,继而挑起贵族跟士人的恐慌,但赐氏也好,下沉教育也罢,真正的目的是影响底层。

    但贵族跟士人是看不到的。

    因为大多数的贵族跟士人只能看到眼前之利。

    他们也更在乎自己的死活荣耀。

    等真察觉到时,只怕关东过去的文化体系早已被肢解的差不多了,到那时就算贵族跟士人想做些什么,也根本无力回天,因为底层跟贵族是两个群体。

    与此同时。

    嬴政也想到了扶苏曾说过的行省制。

    将朝廷的职能进一步细分。

    通过将朝廷中央的职能细分,再将相应官员安排到各省,通过中央直管省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是朝廷的触手,这其实也算是诸侯制的变种,只是过去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一切权利,而行省制不一样,各级官员只享有相应的职权,而且还要对朝廷做禀告,权利大为限制。

    行省制下。

    郡县交由行省管理。

    朝廷只负责管理行省,传令也只是传给行省,虽然此举看似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了,但实则未必,因为行省是朝廷的触手,是代朝廷管理天下的,过去一个中央朝廷要管四十二个郡。

    根本管不过来。

    但行省制后,权力下移。

    朝廷只需管几个或十来个行省,行政效率大为提升,而且行省官员,也是朝廷的耳目,用以监督天下各郡,进一步加强了对天下的控制。

    某种程度而言,行省制更适合大秦。

    只是嬴政同样清楚,大秦没那么多精力去折腾,大秦眼下要做的事太多,一旦真的改为行省制,就注定要多出很多官吏,其中的行政成本,就不是大秦现在能承担的。

    而且这也不是大秦的当下之急。

    他虽意动。

    但也知量力而行。

    只是嬴政现在也很是好奇,嵇恒平素是怎么想的,为何能想出这么多精妙绝伦的办法和主意?

    常人能想出一个,便已算惊世之才。

    而嵇恒却是层出不穷。

    嬴政也不由在心中感叹,或许世上真有谪仙人吧。

    不然何至于此?

    沉默良久。

    两人都没有言语。

    最终,嬴政开口打破了宁静。

    他冷声道:“你认为大秦真能做到这些?”

    嵇恒沉默了。

    能吗?

    他也不清楚。

    只是认为大秦没得选。

    大秦的文化习俗跟关东不一样,一旦大秦覆灭,便会遭至关东的全面清洗,到时大秦留给世人的注定寥寥。

    良久。

    嵇恒才开口道:“有志者事竟成。”

    “大秦同样没有选择。”

    “大秦自己不做尝试,关中就会被关东蚕食,关中这些年迁移了不少六国贵族进来,两者混杂,注定会受到影响,原本的老秦人,又被安排到了天下各地,长此以往,大秦本身的文化会被逐渐蚕食殆尽。”

    “一旦大秦失了本心,又岂能再坐稳天下?”

    “甚至若大秦不能创建出自己的文化,等大秦日后覆灭,也注定会为儒家为首的关东势力清洗的干干净净,到时大秦留给天下的,又会有什么?除了一个空荡荡的制度架子,便再无其他。”

    “战争注定是你死我活的。”

    “只不过文化方面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因而很容易为人忽视。”

    “但若是真被忽视了,最终一定会悔之晚矣。”

    “再则。”

    “这一切注定需要很长时间,时间一旦拉的足够长,现在朝廷担忧的事情,或许到时就不会是问题,而且在我看来,一旦大秦真的开始休养,能够爆发出来的潜力,也定是无比惊人的。”

    “未来的事谁说的定呢?”

    “但总要人去做!”

    闻言。

    嬴政漠然无语。

    良久,他才叹息道:“可惜,留给朕的时间不多了,若朕能提前知晓这些事,那该有多好。”

    嵇恒没有开口,只是闷头喝着酒。

    最终。

    嬴政开口道:“你说的没错,有些事注定是要人去做的,朕若是不去做,其他人又岂能指望?”

    “朕会去考虑的。”

    随后。

    嬴政转身朝屋外走去,只是在快要走出屋门时,他突然停下了脚步,冷漠的开口道:“朕其实并不怎么喜欢扶苏。”

    说完,嬴政彻底走远。

    嵇恒将目光移向门口,哪里的屋门依旧紧闭。

    嵇恒轻声道:“我自是知晓,你喜欢的是胡亥,但胡亥再怎么模仿,也终究成不了你,甚至都不能担当不起大事。”

    “天下之事。”

    “一紧一慢,扶苏不是最合适的,但却是最不坏的。”

    “如此便足够了。”

    “而且”嵇恒顿了一下,笑着道:“父强子弱,君强臣弱,若非始皇你过于强势,扶苏未必会这么文弱,何况就算文弱又何况,只要能把事情做好,一切便是最好的安排。”

    嵇恒轻笑一声,将空酒壶放下。

    他舒展的伸了个懒腰。

    夜已深了。

    他打了个哈欠,看了看天色,将大厅的烛火吹熄,慢慢挪着步子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四周漆黑一片。

    只是半夜突有风起,将挂在桑树下的棋布,吹的轰隆隆作响。

    但随着夜色沉沉,棋布最终安静下来。

    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

    万籁俱寂。

    翌日。

    天色大晴。

    嵇恒又开始照料起自己秦椒。

    远在北疆的扶苏,这段时间并未闲着,再将钱赏分发下去后,便跟士卒打成了一片,同时开始了对军旅细致入微的观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他对戍边制下的士卒,已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嵇恒提出的解决之法,也是多了几分信心。

    临尘城。

    胡亥在大营洋洋洒洒的高论后,便一直窝在了附院,根本不外出,只是不时让赵高去询问,钱赏分发情况。

    趁着这个机会。

    赵高一直试图交好军中将领。

    至于同行的任敖,借着先父在军中的影响,跟不少将领叙旧,也算是重新搭上了一些交情。

    只是胡亥的龟缩不出,让吕嘉有些跳了脚。

    他派人足足蹲守了大半月,结果胡亥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根本就没传出任何消息,也丝毫没有出城的想法,这也是让吕嘉恨得牙痒痒,他这些天,唯一听到的消息,便是胡亥派赵高询问钱赏的分发情况。

    吕嘉的跳脚,胡亥自是不知。

    他前面其实本想出去显露一下威风,毕竟自己在大营说的那番话,实在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只是还没等他出去,便收到了一份密信。

    一份给胡亥吓出身冷汗的密信。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