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华写了一篇宣传稿,“新店开业,三天之内,商品一律打七折,下面是介绍商品打折的介绍目录。”
杨国华打印了几千份宣传稿,然后叫新招聘的店员去派发传单。
在杨国华的指导下,学校,工厂,市场,企业,各大路口出现十个穿着统一制服的年轻女子,她们拿着一叠厚厚的传单往各个地方行走,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过往的路人都会拿到一张制作精美的宣传单。
三天后,华康超市开业,爆满,爆满,第一天的营业额超过了8000块。叔侄俩相互一笑,8000元营业额除去成本和开支,盈利3200元,这在82年可是了不起的成绩。
连续三天,都超过8000元,这样继续下去,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超过20万,盈利超过7万。
杨国华把经营权交给杨大康,具体的注意事项也跟杨大康详细交待清楚,他只是有时无时来巡查一下。
为了方便联系,超市内装上了电话,进货时打个电话经销商就直接送上门。
杨大康把家里的几十亩大棚菜全送给老大杨大年管理。杨大康经杨国华的提醒,超市也开始经营杨家的无公害蔬菜。
为了提高超市的销售额,杨国华建议杨大康四处打广告,杨大康接受建议,在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买了个广告时段。
“卖东西,请到华康超市!”
“华康商品,质量好,价格低,品质有保证,是你卖东西的最佳选择。”数种广告语出现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当中。
一个月后,在杨国华的策划下,华康超市在隔壁蓝天县开了一家分店,杨大康说道:“小华,我一个人管两地很麻烦,这样吧!让你三姑来管理怎么样,你三姑可是高中毕业生,比你三叔可强多了。。”
杨国华说道:“这样吧!让三姑跟你学一段时间,合适的话就交给她管理,工资按照300元/月,经营得好,年终还有分红。”
杨大康没有意见,300元的月薪,在82年绝对是高薪,在82年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只是二十元左右而已。
杨国华在学校几乎在看书,大脑里的那些名人的记忆知识面断层太大,为了充实自己,杨国华翻阅着各个领域的书籍。
杨国华其实本身拥有的技能就可以赚大钱,作画,作曲,做剧,写作,雕刻,替人看病等这些本领都可以赚钱,只不过杨国华还想过几年平静的生活,况且他也不想卖弄他的文墨和手艺来赚钱。
赚钱虽然好,但享受过程更加重要,到了他这种境界,赚钱就是一门艺术。
杨国华巡查时看到杨大康把超市管理得井井有条,终于放心把超市交给他经营了,据统计,高崚县这边的超市每月的营业额达到28万元,盈利9万元,隔壁蓝天县新开张的华康超市一个星期,营业额达到8万元,盈利3万元,比高崚县这边的生意更好。
遵从杨国华的指导,杨大康用两个超市作抵押,去农业银行贷款,上下打点一番,给支行长送了1万元,给信贷员送了1000,贷到款项50万元。
杨大康又在户口县,周致县开了两家超市,用同样的营销模式进行打广告,开张第一天,生意非常火红。
杨大康问道:“小华,为什么不到市里开分店?”
杨国华笑着说道:“三叔,还不到时候,市里的水深着,而且华康开了三间分店,需要时间来巩固,零售业是不能盲目扩张的!”
杨大康说道:“小华,你爸吩咐你这个星期回家一趟。”
杨国华点了点头说道:“三叔,你抽个时间到市里买架钢琴回来,我想学钢琴。”
杨大康惊讶了一下,说道:“你这小子会弹钢琴?”
杨国华说道:“你买回来时我再告诉你。”
杨大康笑着说道:“你这臭小子,简直就是样样精通啊!前段时间老爷子喝了你的中药,风湿病竟然不见发作了,老爷子也变得精神了,前几天早上还起来打太极呢!”
杨国华笑笑说道:“三叔,如果你有病,我也给你抓几帖,保你生龙活虎。”
杨大康骂道:“你臭小子才有病,你三叔身体不知多好。老爷子叫你再抓多几帖中药。”
杨国华点了点头,去中药店每样药购了几斤草药,然后回三叔住处配制成十几帖说道“三叔,你告诉爷爷,他的身体刚好转,不宜多服,一个月两帖,连续服三个月就好。”
杨国华从自己的超市购了一些生活用品和一些小吃回学校去了,经过一个月的相处,杨国华和宿舍的几个舍友相处得很融洽,杨国华知道这些舍友是来自农村的,家庭比较困难,杨国华打饭时经常打多几分肉买回来分给他们。
在班上,萧婷婷和李丹彤两个小妹妹的关系最好,这可能是出于思念自家小妹的缘故,让他对这两个少女很是爱护,萧婷婷家庭比较困难,杨国华经常找藉口请她吃饭,也经常从外面买些糕点、小吃送给她。
至于李丹彤,她的调皮、神经大条,经常逗得杨国华开心不已。
两个少女虽然比杨国华年龄大,但两个少女都叫杨国华作哥哥,原因是杨国华脑袋瓜聪明,懂得比她们多。
第六章 农村包围城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