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8章 东番是不是比福建更加震撼!(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就连朱元璋都被笑声惊动,往后面看了眼。

    <div  class="contentadv">        众人笑过后。

    朱棣询问:“永昌侯,示范区如何?这些牧民百姓于我有恩,希望永昌侯可以善待他们。”

    蓝玉收敛笑容,郑重点头:“王爷放心吧,现在的蓝玉和曾经的蓝玉不同,我也会约束好军纪,绝不会让老鼠屎,坏了示范区。”

    示范区就是朱老四留给雄英的一笔财富!

    将来雄英推行朱老四的理念。

    大明境内的精英层,乃至军中或许有反对意见。

    但大明境内,无数乡土村社以及示范区绝对不会!

    会因朱老四,坚定不移支持雄英!

    因这些人,都受了朱老四恩惠。

    无法报答朱老四。

    必然会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朱老四亲自栽培抚养数年的雄英身上。

    这是朱老四给雄英,留在中原的一笔,极其宝贵,分量极重的政治财富!

    当然,他的境界还想不到这些。

    是他和张玉搭班子,去示范区时,陛下、刘伯温、李善长相继找到他,对他说的。

    当今天下。

    恐怕也只有这三位,看透朱老四给雄英留下一份何等厚重的政治财富。

    所以他是打心底里感激朱老四。

    ……

    蓝玉收敛思绪,指了指身后的瞿能等人,“陛下钦点带上瞿能他们这批优秀青年将领,就是去你燕藩观摩你的五万精锐陆军,怎么样,打吕宋,不会没信心吧?”

    朱棣笑笑。

    “此番,我们燕藩,为你们实战演示一次,什么是真正的步炮协同!”

    朱棣自信的话,落在众人耳中。

    瞿能等人纷纷对视,眼中迫不及待之色跃跃欲试。

    很快,朱棣身边就聚集了一群人。

    有朱樉为首的皇子们。

    有蓝玉、方孝孺这些与朱棣交好的文武。

    一群人,很快来到周庄内第一个村子。

    沈至带着朱元璋来到村办刺绣坊。

    众人站在外面窗口、门口观看。

    一群妙龄少女正坐在里面纺织丝绸、刺绣。

    有点文学底蕴的朝臣,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想到一句诗:秀女拈针锦线长,纤纤玉指领馨香。

    沈至介绍道:“陛下,当初帮扶周围村庄建设乡土村社,我们根据王爷的指导,在这些村子建立了学堂,这些女子都粗浅学了三字经、论语,然后我们沈家就派出绣娘教这些女孩子刺绣,学过知识的女子,对于刺绣的领悟能力很不错,仅仅两三年功夫,刺绣的整体能力,就已经超过我们沈家秀坊的熟练绣娘。”

    “现在,每个村,这些女孩子都宝贵的很,别村要想娶走一个这样的女孩子,就必须答应,将来嫁一个这样的女孩子到村子里来,不然,就得出更高聘礼,可是,伴随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马秀英回头,饶有兴趣询问:“什么问题?”

    这些女孩子不被父母嫌弃。

    相反,还被这么重视,她很高兴。

    农村太多溺死女婴的事情了。

    很多家庭,即便养闺女,大多都是为了百姓之间换亲。

    身为女人。

    大明母仪天下的一国之母。

    她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悲惨不断上演。

    可以前,她也无能为力。

    自从乡土村社建成后。

    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金陵附近的乡土村社村,女孩子在养鸡、养猪方面,比男人更有耐心、更有优势。

    女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渐渐变重要了。

    土桥村那个春妮,嫁到邻村,因为学了点老四教授的数术知识。

    更是成了乡土村社的带头人。

    ……

    沈至笑道:“娘娘,现在周庄有闺女的村庄内,都在讨论,乡土村社的股份,家庭女性能不能分一份,将来出嫁怎么办?带走?还是如何?”

    “很多有女孩子的家庭,随着家庭富裕,嫁女也不在乎聘礼,反而要求婆家许诺,自己女儿嫁去对方家中,必须分一份股份,作为依仗,即便将来被休妻,婆家也不能索要这份股份,为此,闹出好多笑话和矛盾。”

    朱元璋微微皱眉,扭头,冲朱棣招了招手。

    朱棣快步走来。

    朱元璋询问:“老四,你对这个情况,有什么建议?”

    朱棣环顾众人。

    瞧着一些文臣,已经面露愤怒,跃跃欲试想要发表意见,笑道:“儿臣以为,朝廷不必对此抵触惧怕,事物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新问题的出现,这是必然规律,而且,未来随着女性在创造财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予以她们利益也是必然的。”

    “诸位大人家中有正室,还有妾室,为何正室拥有极大的权力?”

    “说到底,就是因为正室在家庭角色中,发挥的作用很大,负责管理后宅、教育孩子等责任,所以需要予以相应的权力罢了,妾室,在诸位大人眼中,就是讨你们欢心,为你们生儿育女的工具,她们的价值卑微,所以不需要予以什么权力。”

    ……

    朱元璋见群臣纷纷尴尬低头,不由笑了。

    有人还想反驳老四。

    可老四把他们拉出来打比方。

    这些人还有脸反驳?

    收回视线,看着朱棣。

    此番,老四和以前不同了!

    以前只有敌视者出手,才有限度反击。

    可此番,不等对方发难。

    老四就摆出一副咄咄逼人姿态。

    “父皇……”朱棣转身看向朱元璋,“我看,朝廷可以以律法的形式直接确认,乡土村社中,女子婚配,正室应当分得一份股份,至于分多少,这个权力留给百姓自己去商讨。”

    可不能因为此事,扰乱乡村婚配。

    他可等着中原人口大爆发呢!

    女性利益得到保障,农村整体生活环境改善,才敢生。

    他认为,这条律法百姓能接受。

    只要不休妻。

    这肉反正都会烂在锅里,最后传给儿孙。

    保障女性权益,也能提振,女性在生产分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最终,创造更大的财富价值。

    当然,那些妾室,就不在他的考量范围之内了。

    即便搁在后世。

    这种女子,也没有尊严、权力可言。

    未来农民会不会纳妾。

    他感觉,只要不搞什么一夫一妻。

    随着富裕,肯定会出现!

    ……

    周庄的精细化产业,除了农耕、养殖,主要依托沈家发展丝绸。

    在丝绸方面,做的极为细致。

    另外的特色,便是沈家扶持资助的学堂,帮忙修缮的农田水利。

    当天参观结束。

    朱元璋当众予以沈家极高评价。

    亲口承认沈家义商地位。

    如履薄冰十几年的沈家,终于松了口气,喜极而泣。

    当夜。

    沈家为朱元璋准备的书房内。

    朱棣笑着把一份名单递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狐疑拿起,扫了眼,“这是福建军方一些将领,你这是干什么?”

    排在最前面的柳升,当初是天德麾下的猛将。

    天德自解兵权,把麾下将领相继分散安置在各个行省。

    柳升去了福建。

    还是他首肯的。

    朱棣搓了搓手,“儿臣新扩编了四个混成协,麾下将领不够,有些将领,强行提拔,指挥能力、经验也不够,儿臣希望父皇能支援儿臣几个将领。”

    四个混成协。

    陆军第一镇的营级管带,的确能提拔。

    他也这样做了。

    周先觉、孙元楚、周浪几人相继被提拔为正副协统。

    可还有一个混成协,实在没有人选。

    强行提拔。

    对军队建设不好。

    而且,对兄弟们也不负责任。

    能力没有磨练好,强行提拔到高位,那是害他们。

    扩编时,让兄弟们竞争,他就把这些话说透了。

    兄弟们对此也没有异议。

    据沈仁介绍,柳升这几年一直在偷偷学习新军操典,并且在麾下,组建了一个营的新军。

    他去福建时,也考校过柳升。

    柳升能胜任第五混成协协统。

    朱元璋瞧着朱棣搓手讪笑,不由笑了,提起朱笔,在名单上批了一个‘准’字,把名单递给朱棣,“准了!”

    老四在外面闯荡。

    除了去年福建财税,他几乎就没给过任何支持。

    不就是几个人嘛。

    柳升、沈仁这些和老四走的近的。

    将来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索性,就让他们去跟着老四吧。

    “儿臣谢父皇!”

    ……

    朱元璋在沈家休整三日后,继续启程南下。

    半月后。

    抵达建安。

    叶茂、沈仁带着文武两班人马,在建安声势浩大迎接后。

    圣驾缓缓往城内驶入。

    “这……”

    “这是建安?!”

    ……

    当进入城内,所有人都震惊了。

    城内主干道已经被肃清,百姓全都站在街面两旁山呼万岁,跪拜迎接。

    让众人震惊的是,城内主干道的规模!

    足足可以并排行使八驾马车!

    这等规模,都比得上金陵城的洪武大道了!

    街面两侧,耸立着一排排红砖,木质瓦顶房屋。

    这种房屋大家都见过。

    土桥村及周围村庄,都是这种建筑。

    但建安更多!

    目视所及,几乎全都是这种屋子。

    朱元璋撩起帘子,看着一排排崭新房舍,看着沿街跪拜的百姓,面色红润,穿的衣服倒不是绫罗绸缎,一眼就能看出,都是农村土布,可竟然没有补丁!

    大人小孩,女人老人,都是如此!

    朱元璋扭头看向坐在身边的朱棣,指着外面:“建安以前可是福建最穷的少数县府,现在都这么富裕了,百姓连补丁衣服都不穿了?”

    朱棣不由笑了,摇头:“父皇,怎么可能,这就好比家里来亲戚,或者出门,总要穿的像模像样,百姓这是为了迎接父皇换的新衣服,平日里,他们在城内商号做事,要么穿统一的服饰,回家后,也是穿旧衣服。”

    “我不清楚,统一穿新衣服,是不是建安县令要求的,但我可以肯定,至少建安百姓,人人都有一套新衣服。”

    建安城内,集中了大小商号数百家。

    其中建设的中转仓储货栈就有一百三十多个。

    都搞雇工身股制。

    百姓都有能力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

    何况,产自建安本地乡土村社的土布,本地销售,价格很便宜。

    “至于这些建筑,是商人建的,商人从百姓手中购买原来的宅地,建设临街店铺,而百姓得到前,去城中其他地方,继续建设这种砖瓦房舍……”

    建安这几年,其实完成了一轮房地产开发。

    只不过,这一轮地产,是由经济发展催生的。

    并非建安官府推动。

    建安官府,只是在他的授意中,安排规划,同时确保百姓利益罢了。

    “建安城附近好几个村庄,盛产黏土,发展制砖产业,据叶茂汇报,如今,建安百姓改善居住环境,往往都会优先考虑这种红砖木顶瓦房,比购买木材更实惠,砖石比土坯更耐用,也稍微更好看些。”

    ……

    朱元璋在福建,一呆就是两个月。

    看了随着福建富裕,到处扩建的县学,以及乡土村社中,越来越多的学堂。

    在朱棣带领下,参观了福建云雾笼罩中的茶山。

    亲眼目睹了,一群妙龄少女,在一排排茶树陇中,背着背篓,唱着欢快民谣,采摘早春嫩茶。

    还尝了一些乡土村社村庄晾晒的柿饼。

    玉米面和红枣粉,制作的红枣糕。

    和百姓一起栽种甘蔗。

    见证了,一些乡土村社是如何利用橡子为精饲料,结合酿酒产生的玉米秸秆,喂养牛羊猪马。

    ……

    随行的百官,越看越沉默……

    看过后,所有人都明白,福建一个垫底行省,为何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冲到第三税赋大省。

    所有人也都明白。

    这么发展下去。

    如果直隶,无法在一两年之内,迅速完成乡土村社,一定会被福建超越。

    要知道,直隶的人口更多,地域更广,可耕种面积,良田更多!

    即便如此,看了福建,所有人都不自信!

    直隶能在一两年之内,全面完成乡土村社吗?

    即便完成,不搞雇工身股制。

    直隶的领先,还能维持几年?

    两个月后。

    圣驾抵达闽县。

    也不知是疲倦,还是打击太大,压力太沉重。

    百官精神都有些不好。

    抵达后,就纷纷三三五五凑在一起,去‘休息了’!

    朱标书房。

    朱允炆一手捏着一块柿饼,一手研墨。

    朱标伏案写着一路观摩的感悟。

    朱允炆抿唇,终于忍不住了,“父亲,四叔的东番,是不是比福建更加先进?更加令人震惊!”

    没来之前,他一直觉朱祈婳说的那些,都是臆想出来,吹牛的。

    可一路观摩,给他的震撼太大了!

    福建这份震撼,毕竟是留在了大明。

    可如果东番比福建更震撼……

    他不愿看到这一幕!

    朱标顿笔,抬头,含笑看着朱允炆,“很震撼?”

    朱允炆抿了抿唇,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承认,“孩儿感觉,福建之外和咱们大明其他地方,宛若两个世界!”

    就是金陵,都没有福建这种欣欣向荣的活跃。

    沿途这一路。

    路上到处都是拉着货物的马车。

    无论是赶车的车夫,还是采茶的女子,又或是在田间干活的百姓。

    总能听到这些人的嬉笑声。

    这样一幕,即便在金陵都并不常见!

    外公这两个月,每当休息,脸色总十分难看。

    朱标微微愣怔,随即笑道:“父亲也不知东番什么样子,只有咱们到了,才能知道,去了以后,好好看,将来和你大哥,一起把咱们大明建设好!”

    “咱们大明未必一定要走东番或者福建的路子。”

    “我们也可以找一条,适合我们的路,但我们一定要观摩学习。”

    朱允炆重重点头。

    他一定不会让燕藩超过大明的!

    外公说过。

    若是有这种苗头,朝廷以雷霆之力,拍死燕藩即可!

    “父亲,皇祖父是不是要肯定福建模式,把福建设立为朝廷直辖区?”这是外公让他问的。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