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京!

    负责给参观众人烹饪的商贾们,早翘首以盼了。

    见朱元璋走来,慌乱下跪,“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率先往附近一张桌子瞟了眼。

    桌案上放着几样,这个时节能见到的菜蔬。

    萝卜、白菜……

    还有几碟切成薄片,血红血红的生肉。

    桌子中央摆放着一口铜锅。

    铜锅中间还有格挡,把水分为两边,像极了太极。

    锅中水汩汩沸腾着。

    一边的水是红色的,上面还飘着一些拇指粗细,鲜红的果蔬,也不知是何物,估摸着,是从海外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儿。

    朱元璋身后,百官、孩子们也全都探头好奇看着。

    朱元璋压住内心好奇,沉声道:“平身吧。”

    “谢万岁!”商贾豪强们激动起身,又紧张、惶恐,不知该怎么做,做什么。

    下意识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笑着微微一福,“请父皇、母后,入座。”

    朱元璋、马秀英相视一笑。

    朱元璋招呼道:“老大家的、伯温、善长你们和咱做一桌,其他人自己去找地方。”

    索性,商贾们早收到消息,准备足够充分,摆放的桌子够多。

    常氏跟着马秀英落座。

    吕氏、王美人、有些羡慕看了眼常氏,和秦王妃观音奴、晋王妃谢氏一群妯娌以及出嫁的公主们去附近一桌。

    孩子们纷纷在附近桌子落座。

    百官去了稍远些的桌子。

    朱元璋指着桌案摆着的食材,笑道:“妙云丫头,你也坐吧,坐下来给我们说说,如何吃。”

    看样子,应该是把生的食材,自己放入锅内煮着吃。

    这也没什么奇特的。

    秦汉时期,冶铁不发达。

    百姓不就是用陶罐,这样煮着吃东西吗?

    “谢父皇。”

    徐妙云含笑谢恩,却并未坐下,往后面看了眼。

    两名商贾豪强,顿时激动的腿肚子都有些颤抖哆嗦,端着一个大木盘子走来。

    朱元璋瞅了眼木盘中的东西。

    除了有几样像油,他认的。

    其他都或切、或磨成碎末,从形状上难以辨别原本是什么了。

    倒是闻气味,隐约有些熟悉。

    可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一时又很难区分。

    周围桌子旁所有人,全都眼巴巴看着徐妙云。

    徐妙云娴熟拿起木盘子中的小碗,用小瓷勺将切碎、亦或是磨成粉末的各种调料,调配到碗里。

    “四嫂好优雅!”

    “五姐,将来我长大后,也要父皇给我找一个四嫂这样的!”

    “老十九,该醒醒了,别做梦了,全天下,四嫂这样的就一个,还被四哥拐走了!”

    “四哥这是什么命啊!羡慕!”

    “可不嘛,四哥当初去当农民,四嫂竟然还愿意跟着。”

    ……

    皇子皇女们看着徐妙云给朱元璋、马秀英配置蘸料,纷纷羡慕,低声议论。

    观音奴像个花痴,看着徐妙云优雅娴熟的动作,微微凑向身侧乌云琪格,低语笑问:“怎么样,妙云优秀吧,就算讨厌我们家四弟,和妙云做姐妹,也是件很美的事情,对吧?”

    ‘这是什么虎狼之词!你可是朱家皇子,嫡次子秦王的正妃!’

    刹那间,乌云琪格好看的额头,掉落三条黑线,无语看着观音奴。

    吕氏、王美人、谢氏一群妯娌,被观音奴的窃窃私语声惊动。

    视线迅速交汇,轻轻扫过乌云琪格。

    然后又羡慕看向徐妙云。

    朱家老四,如何对待徐妙云?

    百姓都知道些内幕,经常私下里偷偷议论。

    何况,她们这些皇族女人了。

    朱家老四那是把徐妙云捧在手心里宠着。

    朱四郎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后。

    权贵女眷们就在议论。

    如果哪一天,徐妙云想当女‘皇帝’,估摸着,朱老四都会答应!

    就没有不羡慕徐妙云的女人。

    丈夫宠着。

    且才华横压天下。

    儿女可爱。

    听祈婳在皇宫和父皇母后埋怨朱老四,家里面,徐妙云最大。

    朱祈婳虽然号称朱老四的小棉袄,可若是惹徐妙云不高兴,都要被朱老四责罚!

    大家都是越来越年长。

    照镜子,仿若已经能看到容颜衰败。

    可徐妙云给人的感觉,却是越活越年轻。

    朱元璋往窃窃私语声越来越高的孩子们方向看了眼,瞪视!

    收回视线,和马秀英相视一笑。

    马秀英从侧面看着徐妙云,含笑微微颔首,‘他家老四好福气。’

    就连孩子们都感觉到。

    洪武九年,重八盛怒之下,把老四贬为庶民。

    还要把妙云丫头许配给他人。

    当时,甚至都和她说了人选。

    她替老四难受,却又无能为力。

    原以为,这桩婚事就黄了。

    万万没想到,妙云丫头比她当初都有勇气,直接自己跑去土桥村。

    至于妙云现在的一切。

    那都是妙云该得的!

    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若是嫉妒。

    那就是拎不清!

    连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

    “父皇、母后……”

    徐妙云的声音打断马秀英思绪。

    只见徐妙云将一个个精致小碗摆放在朱元璋、马秀英面前,“我依着父皇、母后以前的口味,给父皇母后调制了一种蘸料,另外两种蘸料,有一些皇宫内没有的香料和食材,我搭配了一些,父皇母后可以尝尝鲜。”

    她和大嫂小时候,都跟在母后身边好几年。

    知道父皇和母后的口味。

    朱元璋含笑点点头。

    招呼道:“给他们也配置吧。”

    随即,其他商贾在众人征询打听中,给每一桌每一个人配置蘸料。

    朱元璋点了点马秀英旁侧空着的位置,“坐下来,我们边试吃,伱边给我解释。”

    徐妙云谢恩后落座,指着火锅介绍道:“父皇、母后,四郎把这种吃法,称之为火锅,分为清汤和红汤,红汤主要是加了一种海外的野生植物的果实,我们称之为辣椒……”

    辣椒之物。

    不是他们发现的。

    是海商。

    在福建开始海贸后,四郎就嘱托海商出海后,收集各地的农作物、果蔬,无论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种植的。

    军情司成立后。

    四郎还让毛骧,专门成立了一个农情科。

    暂时隶属军情司。

    从福建重金招揽一些,对百草十分有研究的郎中、以及喜好读杂书的老学究。

    军情司在海外各国布局。

    除了打探各种情报。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收集各国各种植物。

    能结果实的植物,更是重中之重。

    这些植物,会通过海商这条情报线,被移栽回东番军情司总部,专供郎中以及那些喜欢杂学的老学究们去研究。

    四郎说,将来立国。

    各部成立后。

    农情科要单独设立在农政部下面。

    甚至还要给农情科建立一支科考船队,让他们跟着海军探险队,深入大海更深处去探索。

    若是发现陆地。

    陆地上有什么势力都不重要。

    首先要搞清楚,这块陆地上有什么植物、作物、动物……

    “这辣椒是一种野生植物,海商发现,一个生产能力十分落后的海岛部落,就食用这种野生辣椒,确认无毒无害后,我们就尝试,发现,这辣椒很开胃,缺盐少油的食物,若是配上辣椒,粗糙的饭食,也就不那么难以下咽了,海商这些年海航又发现,多吃腌辣椒,配合腌酸菜,可以很好防止毒血症……”

    毒血症很多人都知道。

    听闻这种红色小东西,竟然还有这种作用。

    众人纷纷或是夹着菜,或是夹着肉,学着徐妙云的样子,用公筷放入火锅内。

    孩子们迫不及待,在红汤内涮了肉片后,学着雄英、雍鸣、祈婳在蘸料中沾沾,就迫不及待塞入嘴里。

    顿时,又烫又辣,呼叫声连连。

    “好辣!”

    “太辣了,四嫂骗人!”

    ……

    雄英、雍鸣、祈婳三个调皮蛋,偷偷对视一眼,暗暗偷笑。

    一群大人看着孩子们辣的直吐舌头。

    全都小心谨慎。

    小口小口品尝。

    经历了最初接触时的麻辣。

    很快,所有人都被辣椒以及香料搭配的蘸料征服了。

    尽管都吃过午膳了。

    可全都感觉越吃越想吃。

    麻辣鲜香充盈口中、喉咙,十分开胃。

    朱元璋正在大快朵颐时。

    马秀英放下筷子低语,“想吃可以再吃,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不要暴饮暴食。”

    徐妙云和常氏相视一眼,低头暗笑。

    朱元璋注意到两个儿媳的小动作,瞪了眼马秀英,又恋恋不舍往锅里看了眼。

    最终放下筷子。

    这火锅,尤其是有辣椒的火锅吃的人很爽。

    可他岂能连这点自制力都没有。

    朱元璋接过太监递来的毛巾,擦了擦脸,询问:“现在给咱说说,老四研究这吃到底要做什么?”

    一个开创基业者!

    竟然不务正业去研究口腹之欲。

    要不是这个人是老四。

    妙云丫头又表示,老四这样做另有深意。

    恐怕,他恨不得现在就派锦衣卫去申饬老四!

    孩子们还在大快朵颐。

    可坐在附近,为首的大人们,闻声,全都放下筷子,好奇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放下毛巾,盯着桌案中间,汩汩作响的火锅,“父皇,我们以外来统治异域,想要把海外大小林立,各种习俗,乃至语言都不同的族群整合起来,势必要效仿始皇帝一扫六合后,施行书同文、车同轨……”

    朱老四好大的野心!

    许多人听到朱棣将来立国后,要搞书同文、车同轨,全都忍不住惊讶。

    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则微微点头。

    什么族群人种。

    只要文化统一。

    人种族群就能统一。

    纵观华夏历史,不就是如此吗?

    商朝时期。

    如今济宁的邦国势力。

    还被商朝人称之为东夷人。

    秦汉时期。

    福建、川蜀、云贵这些地方,各种族群多如牛毛。

    可当中原文化随着中原兵锋开疆拓土,传播到这些地方后,慢慢的,大家都是汉人了。

    现在残存的一些土司部落,相较于千年前,已经十分小了。

    文化统一的目的,他们很清楚!

    刘伯温看了眼朱元璋,问:“王妃,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文化呢?”

    朱元璋瞪了眼刘伯温,别以为,他不知道,刘基是给妙云丫头捧哏。

    徐妙云笑笑,回答道:“伯温先生,始皇帝一扫六合后,强行推行秦制,造成了六国百姓、贵族不适,感觉他们原有的文化习俗,完全被秦制灭亡,始皇帝文化统一的政策,给六国百姓、贵族留下了恃强凌弱的印象,这种仇恨,一直藏在六国百姓心底,当秦王朝的威压开始衰败时,发生了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之事……”

    史书记载的始皇帝,残暴无道。

    可那是后世皇权统治的需要。

    她和大嫂跟随在母后身边。

    她曾在皇宫藏书楼。

    读过一些,历朝历代皇室传承下来的辛密文卷。

    知道,始皇帝并非史书上描述的那般不堪。

    就比如。

    始皇帝征召徭役,还给役夫一定钱粮。

    虽然不多,但的确给了!

    可始皇帝之后的历朝历代皇权天下。

    役夫从事徭役,别说酬劳了,就连口粮都要自备!

    这种事情,哪个皇朝敢向百姓公布?

    甚至,就连读书人都不能知晓!

    始皇帝并未像史书记载那般残暴。

    可为何。

    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她和四郎分析认为,强行推行秦制,是很大原因之一。

    给六国百姓,留下一种恃强凌弱的印象。

    虽说,当时六国贵族产生了很大作用。

    可到底,百姓心里也对秦朝有抵触。

    当然,四郎已经决定,将来横扫四海后,那些精英层,要想各种办法彻底清除掉。

    哪怕背负万世骂名,四郎都要做。

    不给雍鸣留下隐患。

    精英层,是民俗风尚的源头!

    铲除原有的源头。

    才更容易树立一种新风尚、新文化。

    “所以,四郎吸取始皇帝强推秦制的教训,不敢照搬明制,强行推动,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方面,四郎希望另立炉灶,如此一来,就不是明制恃强凌弱吞并四海之民原有的习俗,是两种文化、文明经过碰撞后,相互交融,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

    “咱们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将通过新的烹饪、服饰、发饰,口语、教学、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润物细无声注入四海所有族群,最终形成一种,新华夏文化。”

    ……

    刘伯温、李善长相互对视。

    均都感到可怕!

    他们现在尚且无法判断,燕王妃口中描绘的新华夏文化,会不会比现在大明的儒释道三教形成的中原文化更先进。

    但燕王夫妇两做事的手段,太厉害了!

    始皇帝当初,如果没有强推秦制。

    若是篆书用秦制。

    度量衡用燕制。

    ……

    六国各取所长。

    会不会,六国百姓心里会更加平衡一些?

    若继承人稍微再有能力点。

    不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的胡亥。

    是否,秦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

    历史无法假设。

    但以他们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可以判断。

    若始皇帝没有强推秦制,而是采六国精华,推行一种统一的新文化。

    至少,六国百姓对秦王朝的反抗,绝对没那么大!

    “服饰,你们就要推行,陆军第一镇那种分体式衣服对吧?发饰呢?”朱元璋询问。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服饰的确打算推陆军第一镇这种分体式衣服,东番的裁缝,已经开始设计民间服饰了,发饰,四郎还没有想好。”

    其实已经想好了。

    只是,发饰这个问题比较忌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人留下的圣贤之言,给新发饰推行,造成了很大障碍。

    如今,人一旦蓄须后。

    刮胡子都得看日子。

    四郎为此,一直嫌麻烦,大哥、二哥、三哥他们都开始蓄须了,四郎依旧不蓄。

    不蓄无所谓。

    可一旦须了,讲究就很多。

    推行新发饰,四郎在等机会。

    ……

    朱元璋点点头,鼓励道“你们搞这个新华夏文化,不要有什么顾忌,朝廷不会阻拦你们,也没有资格阻拦你们,正好,也可以看看,你们这个新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哪个更先进些。”

    这些年。

    他在老四身上,学到很多。

    最深刻的,就是不要固步自封!

    立国之初。

    他觉得把人分为农民、郎中、匠人……

    这样,所有人各安其事,天下就会井然有序,官府的统治成本也低。

    就好像大户人家。

    替主家做生意的世代做生意。

    伺候主家的世代伺候主家。

    可直到,老四搞出乡土村社后,他准备推及天下时。

    老四吞吞吐吐,扭扭捏捏,委婉提醒,对乡土村社不要有太多限制。

    要允许农村百业,要允许农民从事百业。

    说实话,刚开始他是心存犹豫的。
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