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之墨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70 北风乱 夜未央 下(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等到日食完全结束,天色大亮,已经是一个时辰之后。

    期间,高顺、张辽等人率数千并州人马从安门入城,擒下李儒、徐荣、胡轸,将未央宫牢牢掌控在手中;黄琬则率部及时封锁了十二座城门。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甚至超乎王允等人想象。董卓被诛,不但京师百姓欢呼雀跃,就连禁军将士也都喜出望外,并不做任何抵抗,纷纷乞降。

    宫中禁军,大多出自昔日雒阳北军、西园各校。王允以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让其统率禁军,与吕布的并州军一同西进,欲趁董旻不备,袭取郿坞。

    与此同时,王允命李肃将董卓尸首弃于闹市,满城通告;又召集百官齐聚司徒府上,设宴同饮,以示庆贺。

    酒宴上,文武百官全都喜形于色、弹冠相庆,唯独左中郎将蔡邕喟然长叹,王允远远瞥见,眼底隐有寒光闪动。

    正在这时,尚书杨瓒进来通报道,“百姓听闻董贼身死,全都歌舞于道,饮酒庆贺;李肃令人将大烛置于董贼脐中点燃,脂流于地,烛火不灭。”

    “活该!”

    “大善!”

    场上众人一听,纷纷叫好。

    “哎~!”

    就在这时,席间传来一声叹息,显得极为刺耳。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蔡邕以袖拭面,神色之间,难掩悲哀。

    王允见状,勃然变色道,“董卓可谓国贼,几乎灭亡汉室,今日伏诛,乃是举国幸事。诸君都在为此欢庆,唯有蔡中郎发出悲叹,不知何故?”

    蔡邕官居左中郎将一职,所以王允以蔡中郎相称,摆明要公事公办。

    “蔡某一时感怀董卓知遇之恩,不觉叹息,请王公见谅!”蔡邕揖手道。

    “蔡中郎身为汉臣,岂可因其私恩,反而为董贼伤痛?”王允大怒道,“如此举止,与那逆贼有何区别?来人啦!与我拿下此人,押入廷狱!”

    众人一听,全都大惊失色。按照旧例,一旦收入廷狱,几乎就是死罪。

    “蔡某虽然不才,却也知晓大义。”蔡邕起身谢罪道,“怎会背国向董?愿受黥刖之刑,只求苟全性命,续成汉史,以赎今日之罪,请王公成全!”

    旁边司空淳于嘉、尚书仆射士孙瑞等人纷纷出言求情。

    王允不听,执意让人将蔡邕押走。

    太尉马日磾出列道,“伯喈旷世逸才,深悉汉事,若能续成汉史,当为盛事!且素有孝行传世,若因小过而坐罪受诛,岂不让天下士人大失所望?”

    当时论人,以孝廉为首。

    蔡邕年少时事母至孝,远近闻名;他与族亲关系也都极好,品行备受乡里称赞;后来校书东观、授业龙门、秘言七事,更是名播海内,天下皆知。

    “此言差矣!”王允肃然道,“昔日武帝不杀司马迁,任其作史,遂有诽谤之言流传于世。如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怎可让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

    “倘若留其作史,不但无益于宣扬圣德,反而会让我辈受其非议!”不等马日磾再说,王允神色冷然道,“我意已决,马公不必多说!”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众人全都意兴阑珊,纷纷告辞而去。

    刚出司徒府门,马日磾就长叹道,“王公这般作为,恐怕难有后代传承了!善人为国之楷模,史书为国之经典,灭模废典,怎么可能长久!”

    次日一早,蔡邕即被鸩杀在廷狱之中。消息传开,朝野俱惊。
170 北风乱 夜未央 下(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