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霸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九章江东二张(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思来想去许久,最适合的大将还是周瑜。

    派其他大将过去,统领丹阳郡兵?那显得好像要架空周尚似的。丹阳郡府很难不胡思乱想。他们都已经给孙策提供了这么大的支持,结果孙策现在好似要夺取丹阳。

    毕竟孙策麾下本来就有一位丹阳太守吴景、一位丹阳都尉孙贲。

    只有周瑜本就是周尚从子,又才能卓著,可以震服一郡,最适合这个重任。

    所以孙策开口说道:“我以如今的部队攻取吴郡、会稽,平定山越,已然足够。需公瑾你坐镇丹阳。”

    周瑜乃天下之奇才,当然理解孙策难处,微微颔首,说道:“此事的确非我莫属。以伯符骁雄,宾礼名贤,交御豪俊,收兵吴会,年内可定。待功成业立,我们再把酒言欢。”

    “哈哈,好!”虽然知道这一别,或许一两年就见不到了,但孙策依旧豪情万丈。

    用一两年的时间,换取周郎归心,孙策是等得起的。毕竟这一两年内,没有什么紧迫战事。

    现在的情况下,周瑜算是客将,率军助孙策作战。他属于丹阳太守部将,跟孙策协力攻打刘繇。有点类似陈平助刘邦讨秦,赵云助刘备救援徐州。都是因为意气相投。

    只有等孙策势力彻底成型,有了争霸天下之势,周瑜再非袁术部将,前来投奔他,那双方才算是君臣关系。

    而且孙策期待这位东吴大都督去结交豪杰,不然他又怎么结识鲁肃呢?

    送别周瑜,孙策没有临歧伤感,而是赠给他一首名篇:“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这首诗完美符合当下二人的形势,杖剑对酒,慷慨高歌。

    周瑜听完,亦感觉心胸开阔,洒脱大笑,说道:“好!伯符果然才略绝异,此诗有刚毅之度,豪情之志,光彩照人。大丈夫当如是,为建功立业,杖剑壮别!”

    有此豪情壮志,周瑜当日便将部下六千之众交割给了徐琨,自己则带着两名随从策马返回了丹阳。

    但可能真的是有运势这种东西,周瑜离去,孙策次日便收获两名贤才!

    而这两名贤才,正是孙策第二次写信招来的知交故旧。张纮和张昭。也就是演义中并称的江东二张。

    但其实两人都不是江东人,一个是徐州彭城人、一个是徐州广陵人。俱以才名知于州郡。尤其张昭,曾经被徐州举为茂才。但张昭看不起陶谦,所以不应,被陶谦愤而拘押。靠着广陵太守赵昱营救,方以得免,避难广陵。但后来徐州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张昭于是南渡江东。

    吴郡丹徒县跟广陵郡郡治广陵只有一江之隔,两县百姓甚至能隔江对望。曲阿又与丹徒疆域相连,所以大量徐州士人避难在此。

    张昭和张纮亦是对孙策军纪严明,恩德在民,保全曲阿的做法非常赞赏,所以愿意接受孙策之请,助其平定江东。

    这一点尤其打动张纮,他可是孙策平定江东的战略总设计师。孙策如今的平吴方案,便是按照他当初的规划施行的。

    对这两位徐方名士,孙策非常敬重,亲自出营三里将他们迎入营中。

    这可是江东最重要的两位谋士了。

    张昭地位更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每一位霸主都有一位地位尊崇的谋士,齐桓公的谋士是管仲,项羽的谋士是范增。

    而张昭就是孙策的管仲、范增。

    历史上,张昭南渡之后,孙策对其极其礼遇重视,曾经升堂拜母。文武之事,一以委之。

    江东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稳定江东张昭可谓居功至伟。因此张昭的名望甚至逐渐超过了孙策,极受北方士人敬重,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皆专归美于他。

    张昭欲隐而不宣又害怕孙策怀疑他有私心,欲宣之于众又恐怕不合适,于是进退不安。

    如果是普通诸侯,甚至是普通后世穿越者,这时候也该嫉恨了。

    但孙策听闻此事,非但没有介意,反而欢声大笑,说:“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耽误他成为霸主,为天下所尊崇了吗?如今子布贤明,我能用之,难道这江东功名不在我吗?”

    所以张昭极为亲爱孙策,可谓是君臣相知的典范。

    在孙策去世时,张昭更成为孙策唯一的托孤重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那是演义虚构的。周瑜从来没担任过托孤重臣。

    而孙策更是对张昭说出了跟刘备一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假如战事不顺利,从江东西归朝廷,也不用忧虑。(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第五十九章江东二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