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很残酷。
    战争很疲惫。
    伟人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为什么苦要排在第一?因为它是长期的,是无法缓解的。
    不是痛苦。是艰苦。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自从卢沟桥事变以后,到今天,才半个月的时间。
    然而,张庸感觉,好像已经过去了好多年。时间特别的漫长。一天比一年还长。
    没有热水洗澡。
    没有热饭。没有汤。没有可乐。
    什么都没有。
    吃不好,睡不好。精神很紧张。
    只有硬邦邦的干粮。爱吃不吃。
    当然,你也可以纵兵抢掠,去找老百姓要吃的。不给就抢。
    可是,这样一来,就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灾祸。日寇得知他们资助国军,一定会将他们杀害的。
    同时,被抢掠的老百姓,肯定非常气愤,然后去报告日寇。
    不要将一般老百姓的觉悟想的太高。
    民智未开,穷苦的老百姓根本没有什么民族意识。更不要说什么民族自豪感。
    说的尖酸刻薄一点,他们根本没有觉悟。
    哪怕对方是日寇,只要给他们一点好处,他们就可以出卖国军。
    只是我们的历史书不敢提罢了。
    在敌后战斗,就是如此的艰难。
    所以,在没有群众基础的地区,开展敌后斗争是不可能的。
    国军难道不想开展敌后斗争吗?不是不想。是做不到。因为没有老百姓暗中的自愿的拥护。
    汤恩伯后来搞的天怒人怨,也是因为纵兵抢掠的缘故。
    可是,他能怎么办呢?
    不抢,军队就要溃散。
    所以,从根子上,就注定了是无法持久的。
    吃饭还好。勉强还能找到吃的。不能洗澡。不能换衣服。才是最最要命的。
    每个人的身上都脏兮兮的。各种皮肤病。
    以前,觉得亮剑已经很写实,里面的人衣服都是脏兮兮的。
    现在才发现,亮剑也有夸张的成分。那边是八路。是晋绥军。而不是数量更多的其他国军。
    平时还好。一旦进入战斗状态,所有人都跟叫花子差不多。
    包括张庸自己,也是胡子巴扎,浑身都散发着臭味。那是雨水和汗水交替渗透熬出来的。
    如果这个时候,他的那些女人看到他,只怕都会退避三舍。
    可能还没靠近,就被熏晕过去了。
    就一个惨字……
    有办法解决吗?
    有。找一个宿营地。
    有条件的。
    全体洗澡。
    换衣服。
    洗衣服。
    抓虱子。
    治疗皮肤病。
    尤其是烂脚。
    突然觉得,国军光脚其实也挺不错的。
    光脚至少没有那么容易被雨水浸泡,没有那么容易烂脚。穿布鞋反而悲剧。
    布鞋不耐脏,不防水,还无法抵御锐物。几乎一无是处。然而,即使如此,连布鞋也无法做到每人一双。
    也没有时间来编草鞋。张庸也不会编。于是直接光脚。
    被扎脚怎么办?
    他也不知道。但就是宁愿光脚。
    否则,烂脚丫,他实在受不了。
    痒死了。
    越挠越痒。
    这还是他。
    堂堂军政委员会督察专员。
    部队的最高指挥官。
    拥有最好的条件。
    他也如此,可想而知,一般的士兵,待遇会有多么糟糕。
    联想到川军投入战斗以后,在装备精良的日寇眼里,可能根本就是一群叫化子吧!
    幸好,最近消灭了不少的日寇,缴获了很多的军靴。
    焦汝麟、高友勋等人,常年在战场上活动,摸爬滚打,早就习惯了。
    “专员,你得习惯。”
    “有一年半载,应该就能适应了。”
    两人很认真的安慰张庸。
    张庸现在的样子有点怪。
    走路有点瘸。
    似乎屁股疼。
    如果放在后世,说不定会被人误会。
    但是在这个时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骑马长途跋涉的后遗症。
    从石门一路骑马来到居庸关附近,大约三百公里。屁股都几乎磨出血来了。即使垫着厚厚的褥子也没用。
    战争就是这样。
    骑兵表面上潇洒,背后痛苦谁知道。
    然而,再痛也得忍受。
    因为要速度。不想做步兵。万一有危险,跑都跑不掉。
    此时此刻的北平周围,到处都是日寇。
    好几个日寇师团猬集在这里,正筹划着分兵出击。
    因为对华夏军队的战斗力还没有明确的判断,所以,日寇不敢草率。
    主要是被他张庸连续偷袭两次,过高的判断了其他国军的战斗力。所以,不敢贸贸然的出击。
    一个步兵联队单独行军,有被消灭的可能。
    必须要一个师团。
    师团还得做好完全的准备。
    要重点照顾好自己的炮兵。还需要航空兵掩护。
    这样一来,行动肯定就没有那么快了。
    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判断张庸在哪里。
    张庸出现的地方,可能有危险。
    “前面有人。”
    “停止前进。”
    张庸忽然举起手。然后跳下马来。
    地图显示,西北部,有大量的白点靠近。都有武器标志。人数很多。
    应该是自己人。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部分的。
    “陈汉升。”
    “到。”
    “西北方,五公里左右,有部队靠近。可能是自己人。你去和对方联系,看看是谁来了。”
    “好。”
    陈汉升答应着,带人到前面去。
    他是二十九军的军官。和西北地方的部队打交道比较多。
    其实,二十九军也是西北军的一部分。晋绥军也曾经是西北军的一部分。两者还是非常有渊源的。
    默默监控地图。
    陈汉升很快和白点汇合,随后,十几个蓝点跟着陈汉升到来。
    张庸整理一下衣装。
    有点惨。
    但是无所谓了。
    战场就是如此。
    大家习惯就好。
    很快,陈汉升带着一个上校军官到来。
    对方显然是还没有投入战斗。身上挺干净的。可能是刚刚从后方赶来的。
    上校军官来到张庸面前,立正,敬礼。
    “专员。”
    “你好。”
    张庸点点头。
    伸手。和对方握手。
    这样比较亲热。
    “你们是……”
    “报告专员,卑职是十三军补充团的团长余德飞。”
    “十三军?补充团?”
    张庸若有所思。
    居然是十三军。汤恩伯的起家部队。
    之前,在石门的时候,张庸并没有详细了解汤恩伯的部队组成。
    没想到这个十三军,居然是在这里。
    提前来的?还是……
    “你们是从哪里过来的?”
    “怀安。天镇。”
    “哦。”
    张庸悄悄的查看地图。
    原来是在张家口的西面。疑惑。他们之前驻扎在哪里?
    继续问。得知。十三军原来一直在参与围剿陕北红军。西北事变以后,又参加对东北军的包围。
    最后,部队一路北上,来到张家口西部驻扎。
    为什么驻扎在这里?
    估计是要分割晋绥军。或者说分裂。
    晋绥军其实有两个长官。一个是阎老西。一个是傅长官。
    傅长官原来是阎老西的手下,但是后来去了绥远,逐渐自立门户。老蒋也是大力支持的。
    只要是能够削弱阎老西实力的,老蒋都支持。
    将十三军驻扎在张家口以西,也是为了压制阎老西,不让他去给傅长官施加压力。
    做好事,老蒋不会。但是做坏事,那是样样精通。
第1261章,偷袭日寇机场?(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