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财阀,就等于动摇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
金融血液:财阀旗下的核心银行,掌握着巨额信贷资源。
没有他们的资金注入,任何大规模的重建计划和经济刺激都是空谈。
他们料定了“远月”不敢动他们。
动武?OPB的枪口或许能镇压零星的抗议,但如果财阀体系的核心企业同时陷入“管理瘫痪”或“劳资纠纷”呢?
如果掌控国家电网或主要港口的财阀关联企业“恰好”因技术故障而停摆呢?
如果财阀控制的媒体网络(虽然受到OPB监管,但根基仍在)开始微妙地暗示新政权的经济政策导致了民生困苦呢?
后果不堪设想。
底层被煽动起来的愤怒工人一旦大规模走上街头,与对配给制不满的市民汇合,再被潜伏的抵抗组织利用……OPB的武力再强大,也无法同时镇压全国性的骚乱和维持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行。
社会将瞬间滑向全面崩溃的边缘。
这正是财阀们“待价而沽”的底气所在。
他们不是在乞求合作,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胁迫性谈判”。
他们要求的是在新秩序中,保留甚至扩大其特权地位:更优惠的政策、关键行业的垄断许可、对OPB监管的豁免权、甚至更深地介入核心决策层。
这精准地刺穿了任何试图用简单暴力解决问题的幻想。
杀了三井的当主?三菱的会长?住友的掌舵人?甚至将几个核心家族的成员连根拔起?
没有用。
一点用也没有。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场靠斩首就能终结的战争。
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掌舵者”,固然是财阀意志的象征,但他们早已不是,或者说从来就不是这个庞大体系真正的、唯一的发动机。
他们更像是一个精密无比的、拥有强大自我修复和冗余备份机制的系统的图腾。
这个系统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根植于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肌理的深度,以及其运作逻辑的非人格化。
“盘子太大,人手太少。”
绘里奈在心底无声地重复着这八个字,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
真正维持财阀帝国每日运转的,是那些深藏在摩天大楼里、名字不为公众所知的技术官僚——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精通特定行业的工程师、掌握核心生产流程的厂长、操控庞大资金的金融专家、编织全球贸易网络的商社“战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