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四章 统合,大势所趋(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李岳恭敬地应承,心里却有些担忧。毕竟,坚守茅麓山的是自己的父亲,面对清军的围攻,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
  “本公派人去问一下,如果殿下交代种植的海外异种能够带土移栽,你便一并带走。”李来亨又想起一事,唤来亲兵去山寨询问。
  虽然颇有信心,但李来亨还是要以防万一。那些海外异种,可能对殿下非常重要,能搬走就尽量搬走。
  ………………
  古代军队的总数量只是考察战力的一个指标,更重要的则是披甲率。唐朝时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宋代据史料所载,更高达百分之七十。
  但现在,明军和绿营的披甲率却并不高。通常能达到三分之一,就已经是精锐部队;如果能达到一半以上,那就是精锐中的精锐了。
  比如夷陵清军,披甲率在三分之一左右。在巫山,李国英率领的川军,三万人马,披甲兵有一万两三千。
  而明军第一次攻打巫山时,总兵力有五万,可披甲兵的数量与川军基本相当。
  但经过夷陵、巫山两次歼灭战,再加上黄立北上嘉陵江的缴获,现在明军披甲兵已经达到三万五六千,增长了两倍还多。
  相比于这七家联兵的明军,荆国公王光兴的人马,就寒碜多了。
  六七千人马,披甲不到两千。如果再加上不孝子王戎旗所部,披甲兵也不过两千七八百。
  而这样的差距,还有将士们精神面貌的不同,荆国公王光兴等人是看在眼里,心中羡慕又惊诧的。
  但也仅此而已,这可是人家作战所得,是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茅麓山有两万五六千人,巫山、奉节、云阳、万县、合州等地有五营兵,重庆五营人马……”
  荆国公王光兴扳着手指头算了一下,七部明军已经达到了将近六万,披甲率超过一半。
  “经过几次大战,兵力不减反增?”嫡子王世德微皱着眉头,说道:“补充了不少俘虏,恐怕会影响战力吧?”
  王光兴轻轻摇头,说道:“补充的俘虏应该不是很多,否则兵力不只是这个数量。两战歼敌近六万,俘虏怎么也有一半吧?”
  “况且,袁宗第、党守素等人率领部队收复了大宁、大昌,原来贺珍手下,投降了清军的那六七千兵,都被收拢进来,他们应该还是比较可靠的。”
  王世德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要是大哥的人马还在,咱们有近万人马,实力也算尚可。”
  王光兴挥了挥手,不想听这闹心的事情,可心里却甚是纠结愁闷。
  他已经来到了重庆,刘体纯等人甚是热情地款待,不仅安排了府宅,还调拔了一批粮草物资到忠县,犒劳王部官兵。
  但听了目前明军的情况后,王光兴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己军实力较强,能够抵挡清军的进攻;忧的则是自己这点人马,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
  如果自己那几千人马不进行改编的话,肯定也得不到装备上的提升,啥好事儿也没份儿。窝在忠县时间久了,差不多就成了屯田的军户。
  “殿下手段真高呀!”王光兴轻抚额头,发出无奈的慨叹,也不用强,也不用逼,合兵却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总督部院毛寿登到了重庆还假装矜持,但洪育鳌和蒋尚膺一请两请,也就顺水推舟,住进毛府,又屁颠屁颠地跑去总理衙门上班了。
  还有随王光兴过来的部将,嘴上不说,可王光兴也看出了他们的不甘之心。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呀!谁不想攀高枝,谁不想前途远大,王光兴对此心知肚明。
  “明日去拜见殿下,回来再作定夺吧!”王光兴看了儿子一眼,摆手道:“你下去早点休息吧!”
  王世德无奈起身,施礼告退,只留下王光兴还在冥思苦想。
  …………………
  初冬的太阳散发着并不是太过温暖的光,试验场的空地上,却是热火朝天。
  “用力,用力,再快一点……”
  “加油,加油,使劲哪!”
  袁东宝和刘享大呼小叫着,四个壮小伙子在两端奋力压抬着木杆,中间则是木制的水箱。
  黄立抬手指挥着,袁东宝打开了水门,一股水柱从竹筒中喷了出来。随着小伙子们压抬频率的加快,水柱由弯变直,喷出了十几米的距离。
  “再快一点,没吃饱饭嘛?”袁东宝短胖的身体在蹦跳,手臂乱舞,看上去甚是滑稽。
  四個壮汉涨红了脸,使出吃奶的劲儿,竹筒做的活塞上下急速运动,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然后,咔嚓哗啦,整个的喷射装置竟然散架了。
  热烈的场面仿佛被浇了盆冷水,众人都目瞪口呆,看着地上的零件和大滩的水不知所措。
  用力过猛了吧,让你们再喊加油,都吃饱了撑的。
  黄立挠了挠头,转眼又笑了起来,连连摆手道:“没事儿,没事儿。本来就是个试验品,成功了就好。”
  确实是试验品,为了赶时间,也没考虑到耐用。只要能喷射出差不多的距离,证明原理没错就可以了。
  在黄立的设想中,火焰喷射器要用铜或铁来制造。有了成功的试验品,接下来就交给铸造工坊按尺寸打造好了。
  金属打造的既坚固,油箱的承压性又好,应该能够提升射程,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我预测到了成功,却没想到会干碎呀。不过,又能松口气啦!”黄立打量了一下地上的碎木头,招呼着围观的几个工匠。
  这几个工匠都是铸造工坊的,脸上有着差不多的特征,就是被炉火烤成了铜色。
  “形制和规格就按这个打造,先用青铜,一定要结实耐用。”黄立吩咐着。
  几个工匠赶忙躬身答应,态度极为恭谨。
  废除匠户制,以及每年给地二十亩的政策,已经对他们宣讲完毕。有家眷有条件的,已在周边划地耕种,这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个大饼要五年后才能全吃进肚里,但小口尝尝,依南岸区两万多亩的耕地面积,还是能够做到的。
  火焰喷射器的个头并不大,油箱里也就能装二十斤火油,中小型船上都能装载使用。
  黄立的计划是先打造出百八十具,配备给四大水师舰队。一是嘉陵江水师,二是重庆水师,三是三峡水师,四是长江水师。
  从名称上,便能猜出这四大水师重点负责的水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会根据实际的战争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派。
  比如三峡水师和长江水师,便是黄立要进击湖广的主要部队。
  “铸造工坊的人手还要增加,火箭的铸造要尽快达到预定的进度。“黄立继续交代道:“半个月之后,要保证每天至少五十枝。”
  第一代竹筒火箭已经停止了制造,全部换成铸造成型的铁壳火箭。
  经过黄立不断的实验(很多不用点火实射),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搞出了倾斜螺旋板,完成了从“康格里夫”到“黑尔火箭”的升级换代。
  发射装置也全部改成金属筒式,更加接近后世的多管火箭炮。调校装置更加精密,多方面入手,提高了火箭炮轰击的精准度。
  很多的生铁炮都被重新冶炼,成为火箭炮的材料,基本上保证了生产制造的需求。
  “四川是个好地方,各种出产基本上都有,只是需要人手好好开发而已。”黄立交代完工匠们,又回到住处,琢磨着、记录着长远发展所要做的工作。
  远的地方要派人开采是有困难的,但重庆周边就有煤铁矿的开采,比如西山坪铁矿在明朝就有开采。
  煤就更不用说了,明朝时期,四川产煤的府县就有八十七个。重庆、奉节、荣县、巫山、大足、铜梁等地,皆在其列。
  所谓“凡产盐之处,未有不产煤者”,虽有些夸张,但在四川用煤煎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普遍。
  煤炼成焦炭能够冶炼钢铁,还能干馏出煤焦油,一种黑色粘稠的液体,很象沥青,也是易燃物,可用于制造火油。
  铁矿冶炼既能打造铁器,还能提炼硫磺,再加上收集的土硝,火药的原料问题就能够解决,不必再依靠对外的掠夺。
  “几个月的时间肯定是不够完成这些工作的,但框架要建立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再逐渐地发展。希望在一两年之后,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夶风小说
  黄立停下笔,觉得一两年的时间也不太够,但至少能减少对外的依赖。
  只是,满清会给这么长的时间发展吗?三省会剿,出动了十万人马;下一次恐怕就是二十万,大战将接踵而来,这是可以预见的。
  “孤立无援,三面皆敌,也只能在一场场战斗中发展壮大。敌势虽大,却也有着自身的困难。”
  “就象大明对后金,同样是全国对一隅,但却很难以举国之力来形成碾压之势。财政钱粮就很紧张,战乱初定的地方,拥兵自重的三藩,就是满清的沉重负担。”
  黄立反复思虑,可谓是搅尽脑汁,搜索着这段历史时期内,能够借助的所有力量,出现的所有机会。
www.ba1zw.com
第一百三十四章 统合,大势所趋(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