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局继承博物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86 章 第 86 章(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米饭白得像雪,细看又颗粒分明、晶莹漂亮。柴火烧出来的饭不会太硬也不会太软,闻着就香喷喷的,叫人食指大动。

    当然,更香的是那盘东坡肉。

    苏轼从没见过这种别致的做法,他仔细端详半晌,只觉它红得透亮,瞧着跟一块块红玛瑙似的。他问道:“这是什么肉?”

    “猪肉。”吴普贴心给苏轼介绍,“你们那时候的人不爱吃猪肉,不过有位东坡居士倒是分外偏爱猪肉,还写诗把他炖猪肉的过程记录下来,后世在这首诗的基础下衍生出更复杂的做法,并且把这种做法叫‘东坡肉’。”

    吴普现场给苏轼念了首《猪肉颂》!

    还和苏轼说起这人被流放到岭南,还能写诗调侃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那诗里的逍遥劲,隔着老远都传到京城去了。

    于是他又被人撵去海南岛。

    当时海南岛还没开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时而带着全家修炼辟谷之术(不吃饭也能活的道教秘法),时而神农尝百草一样尝试各种海南岛野味(比如生蚝)。

    总之这位东坡居士的经历听起来惨是惨了点,但他本人浑身上下透着股打不垮的乐观精神。

    所以格外招人喜欢。

    苏轼越听眼睛越亮:“这位东坡居士倒是个妙人。”

    吴普连连点头,表示确实如此。他邀请苏轼一起尝尝他炖的东坡肉,说:“先生您来得倒巧,这还是我在这边第一次开灶。就是本来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吃,只做了一个菜,也不知合不合您胃口。”

    苏轼听吴普洋洋洒洒讲了那么多东坡居士的趣事,觉得吴普是个值得一交的朋友,笑着说道:“我闻着这味儿就觉得挺对我胃口,你我相遇就是有缘,你也不必先生先生地叫我,就和子由他们一样喊我子瞻吧。”

    他又问吴普的字是什么,一般亲近点的人都互喊对方的字。

    换了别人可能答不上来,但吴普还真有字。

    是他小时候学书法时书法老师给起的。

    吴普说道:“我姓吴,单名一字普,字则同。”

    两人交换了名字,默契地没再多聊,开始瓜分起砂锅里的东坡肉来。

    本来吴普是准备留一点拿去答谢农家乐老板,现在有苏轼在,两个人连酱汁都分完了。

    没办法,苏轼吃得香,吴普看着也觉得馋,不知不觉就多吃了一碗饭,吃得肚皮滚圆。

    吴普见苏轼也在揉肚子,拉着苏轼到外面溜达着散步去。

    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难得的园林景致,对苏轼来说却并不稀奇,他三十多岁时正是最风光的年纪,任地大多是杭州这样的江南富贵乡,见过的好园子不知凡几。

    两人沿着曲池信步闲行,苏轼看了眼曲池里游来游去的鱼儿,忍不住说:“你这鱼不像是养来赏玩的。”

    吴普笑眯眯:“养来钓猫的。猫就是狸奴,你应该也见过不少。”

    苏轼来了兴趣:“猫也能钓?”

    吴普说:“它们现在对我还有戒心,我直接给它们吃的它们可能不会接受。我先给它们弄点活鱼、撒点猫粮,慢慢它们把我当朋友了,打疫苗喂驱虫药之类的事也可以准备起来。”

    苏轼听到新名词,立刻化身好奇宝宝,问起什么是疫苗以及为什么要口服驱虫药。

    难道肚子里还长虫不成?

    吴普给苏轼解释了一番,想到宋朝人似乎爱吃生鱼片生肉片,也不知道古代寄生虫问题严不严重。

    吴普询问苏轼的意见:“生鱼生肉里面可能有寄生虫,不仅猫有可能感染,人也有可能,子瞻你要不要也吃点驱虫药?我们这边的驱虫丸做得跟糖果似的,温和不伤身!”

    苏轼听到吴普说寄生虫还可能长在人肚子里,想想就有点头皮发麻,立刻说道:“那我吃点试试看。”

    两人说定了,吴普就给下单买了些常用药,把驱虫药也混在里头。

    现在快递下乡做得很到位,即使清阳村这边有点偏,快递还是能送过来的,就是得自己去村里拿。

    人家是拉着一车快递直接送村口快递点去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