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犁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4章 崔氏(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政策的制定只需要张冲和六七位臣公在前殿讨论就行,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其后者比前者的难度更高,也更依赖于地方上对政策的理解,考验着这些地方吏员们的智慧和勇气。

    而很显然,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吏员们都有这个能力的。

    来自邺城的羽檄随着驰道飞传到各郡太守手上,他们都是泰山军的老人,无论是情感还是利益都站在泰山军一边,所以坚决执行邺城的分田政策。

    但具体落在各郡上,这个难度却是不同的。

    这一次北伐大致占领的有冀州五郡、幽州五郡。而这些地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冀州比幽州人口要繁密,而冀州西部又要比中东部要繁密。

    这人地情况不同,农业生产形势就不一样。

    比如在常山国、清河国地区,因为经济发达,自耕农数量就很多,这些人有足够的外部环境的安全,让他们独自以家庭为单位去耕作。

    但是在幽州和冀州的中山、河间、渤海等郡县就不是这样了。这些地区因为时常受到戎狄的袭扰,无法支撑自耕农的生产,几乎都是聚族而军,以坞壁、庄园为主,土地相当集中。

    这种不同的具体情况,其政策执行的难度自然就不一样的。

    那能不能也对崔氏如此呢?大兵一开,直接将崔氏剿了,不简单?

    能是能,但这么做后患无穷。

    按照他们崔氏自己的说法。他们自先祖迁安平、世业农,初时衣食不继,苦心农耕,勤俭度日,始至温饱,即督子弟志学。学有成,才有了这份传承。

    和那些土豪涌起而为宦的家族不同,崔氏是以清名著称,在儒林中享有非常高的名望。

    原来此人竟然是当年卢植的幽州突骑的重将,在鸡泽一战中被斩。此人在之前荥阳城下,屠杀了何仪的三千汝南黄巾。

    你说怕不怕?无怪乎,崔氏有德呢。

    中山国,博陵。

    至于那徒隶,则被赏了一领草席裹身,就葬在道边的田下。

    乡里谁家不想子弟能读经做人上人?所以皆德崔氏。

    获知这一消息后,胡溥拍案大喜:

    但如果面对的是中小豪强,那没收的难度就要大太多了。

    不然这么多田土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杀好人的,能是好人?能是王师?

    普通黔首的道德判断就是这么简单。

    十年前去世的崔寔死后留下了一个儿子,叫崔佑,是出了名的顽劣。

    此家在北地来说,和涿郡卢氏相比自然是要差一点的,但也是一等一的公族。

    对于这种豪强,杀之毫不费力。

    听到这话,胡溥哈哈大笑,就在耿豪耳边细细讲了此间事的要害。

    由此可见,如果当纯只将分田运动当成这一种暴力,而不去抢夺道德上的正义,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

    其实这并不需要多难,因为谁都知道博陵最大的豪族是谁,它就是博陵崔氏。只要将之铲除,就能有足够的田土分给县内各穷苦。

    随着那些掌握文字的文人,用一些敏感、煽情的笔触去描绘豪强先辈们在这一次大难中遇到的不公和苦难,来为自己的先人翻案。

    而现在胡溥就打算从这一点入手,去寻找崔氏不法的证据。

    有一名县吏曾讲过崔氏的一位族人的故事。

    而且为了防止乡里之间争水,这条水渠就由崔氏负责。

    当时胡溥听到这话的时候,不寒而栗。

    作为首位博陵令,胡溥的忠心、能力和魄力都不缺。

    但即便如此,此时的胡溥还是有点迟疑,因为他所要铲除的博陵崔家并不简单。

    其次他今年不过二十,就抚一大县,其能力自然是有数的,其人以特异成绩毕业,先后在鲁中南、河济、魏郡参与主持数地的分田事务,根本不缺庶务的经验。

    如果这还只是个人名声的话,那下面诸事就是崔氏给地方上带来的德行了。

    后来,还是博陵的镇将耿豪觉得这名字耳熟,然后修书给军中的同僚才得知了此人是如何死的。

    但镇将耿豪却不得其意,疑惑道:

    “纵然此事是真的,也不过是崔佑一人所为,怎么就能拿下崔氏一族呢?”

    他知道随着他们这一代人陆续死去,这一场大运动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可能谁都没办法说清楚了。

    为此,崔氏专门设学舍,不仅授学后辈族人,还教授乡里的向学者。

    因崔佑好勇斗狠,平日就喜欢名刀宝器。有一日,一刀客卖了把宝刀给崔佑,说此刀杀人滴血不沾。

    再加上他正满腔热血的年纪,敢做事,能做事。

    “人无完人,纵然有,别人呢?”

    说在上一代崔氏的头面人物叫崔寔,这个人当时为了补贴家用,不顾时人讥讽,操持酣酿贩鬻的营生。但这崔寔卖酒呢,又不是为了赚钱发财,每次都是取了足够用的,余下就接济乡里。以至于崔寔死后,是真的叫家徒四壁,没有余财。

    到时候那些豪强的后人们,一旦掌握些许舆论,他们会不会为先人“平反”?

    不用想,这是必然的事情。

    没准真的以为汉末是个好日子呢?你们这些泥腿子有好日子不过去造反,不就是一群野心家嘛!

    从后世走过来的张冲,自然不会让这事再发生。

    抛开这些传说,从县里的案牍文件可知,崔家是在前汉高祖时期就已经迁居安平了,之后就再没有迁移他处。

    这也是他来到博陵,才知道这个崔家有多难解决的。

    此人有个儿子叫崔钧,据说已经死了。

    但一个偌大的崔氏,光族人就有三百多口,宾客徒隶近千,占据了博陵四分之一的田土,怎么可能不干点坏事。

    以上种种,都是河北地区的复杂性。但不管如何,一场轰轰烈烈,涉及到数百万人生活和命运的分田运动正式在河北大地展开了。

    更可怕的是,崔氏还掌握着博陵的水渠,直接就将县东的农业用水全部纳入了掌控。谁敢得罪崔氏?

    用现在的话说,崔氏既提供着庞大的就业岗位,又掌握着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更垄断着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

    比如那些小豪强,一般没有什么血债,有些还是恩惠乡里的好人家,这个时候你再去没收人家田土,那些具体的执行吏员们心里也会不忍心。

    “大事乃成。”
第484章 崔氏(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