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对那些亲米派来说,这部小说的诸多内容更是大逆不道。
但只有看过这一期的读者才会知道,《燕京青年报》这次的转载完全是抓住了最近文学界的新闻热点,因为他们所转载的专访文章正是《新闻周刊》对林为民的采访。
之后又有其他省份陆续转载,短短一周多时间里,《新闻周刊》对林为民的专访文章便传遍了国内大江南北,引起了无数文化界、文学界人士以及读者们的瞩目。
没错,一定是这样的。
虽然林为民之前已经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了,但那次国内没怎么宣传,而且为国争光这种事,读者们是绝对不会嫌多的。
<div class="contentadv"> 除了登上《新闻周刊》这件事本身,更让大家关注的还是专访的内容。
可是,在各地报纸转载自《新闻周刊》的这篇专访文章里,林为民写小说把米国政府骂了个体无完肤,竟然还很受米国人的欢迎?
陈涌的这篇评论文章甫一发表,便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不聊这个,不聊这个。”
不过好在他反应快,一句话就把李向阳给怼回去了,“你给人家转载费用了吗?”
文章中第一个引发文学界和读者关注的就是《上帝保佑米国》的销量,林为民这样一个中国作家写的米国政治讽刺小说,竟然在米国国内一个月卖出了70万册,这个数字惊掉了无数国人的下巴。
陈涌是林为民的老熟人了,延A出身的老文学评论家,资历深厚,在国内的文学批评领域属于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
《上帝保佑米国》上市的前两个月,被国内的众多亲米派骂的狗血淋头,要不是动用不了行政力量封杀林为民,这群人早把林为民除之而后快了。
《新闻周刊》在国内的名声不算响亮,比不上《时代周刊》,但架不住这年头的媒体都有给读者科普的习惯啊,读者们一看。
按照这个速度卖下去,只怕两三年时间就能轻松突破千万册销量了吧?
所有人一想到这个数字便感到一种压迫感,在文学界,能够突破千万册的小说,无一不是被奉为经典的作品。
短短几天时间里,战火再起,这回亲米派们不光是骂林为民,连陈涌这个评论家也没放过。
文章转载之后没两天的功夫,便迅速在燕京周围几省造成热议。
出版三个月之后,还能在国内文学界掀起如此腥风血雨,连林为民都不知道自己是应该为《上帝保佑米国》这部新小说高兴还是悲哀。
小说是一门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各国,存在着很多掌握这类体裁的大师,法国有雨果、英国有笛福、俄罗斯有托尔斯泰、米国有马克·吐温。在曾经的中国,我们也有鲁迅、有老舍,我很难确定林为民是否能位居上述人物之列,但我想,他应该是中国文坛距离这群大师最近的那个人。”
《燕京青年报》跟《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国家级媒体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燕京周围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以前大家光知道林为民的小说在国外卖得好、受欢迎、得奖多,但却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不光如此,他还特地给林为民打了个电话。
现在铺天盖地的骂声刚刚消停没了几天,陈涌这个国内文学评论界的“顶流”突然表态,给林为民大唱赞歌,甚至说出了“距离大师最近的那个人”这样赤裸裸的赞美之言,这顿时激怒了刚脱离战斗状态的亲米派们。
这一次,《新闻周刊》用精确的数字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林为民”这个名字在米国文学界的影响力。
而国内的亲米派们却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样一部将米国底裤都快掀开了的小说,怎么会这么受米国人的欢迎呢?竟然还会有米国的重量级时政杂志不远万里来采访林为民?
单月70万册,这可绝不仅仅只是某一个特定阶层的喜好所能产生的销量,必然是赢得了普罗大众的欢心,才有可能创造的成绩。
李向阳的目光下意识的盯在了一群人的身上——留学生。
雇佣外国人,费用太高。这些年国内的留学风潮愈演愈烈,中国留学生遍布西方发达国家,找几个关心文学的中国留学生,编辑部给他们提供一笔信息咨询费或者是稿费,他们则提供国外对于中国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和报道,双方互惠互利。
想到这个主意,李向阳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