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海峡对岸的伦敦,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伦敦的新闻媒体也毫不示弱,将不久之前的“黑色星期五”事件大肆渲染。报纸上刊登着英格兰银行内部的惨状描绘,尤其是被害人威克曼被画像,文字间满是对法国的谴责。
“法国的报复?帝国的银行沦为废墟!”“法国情报部门对我们的恐怖袭击!”这些报道让英国民众陷入了恐慌与愤怒之中。伦敦的市民也自发的纷纷聚集于海德公园,高呼着口号,要求政-府捍卫国家尊严,对法国予以坚决回击。
从新闻媒体营造的氛围来看,英法两国似乎都摆出了一副大打出手、即将进行全面战争的架势。两国的民众被舆论煽动得热血沸腾,战争的阴云笼罩在英吉利海峡上空,似乎一触即发。
但另一方面,在这看似剑拔弩张的表象之下,英法两国高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与外交考量。
简单来说,“打”在两国的舆论层面,已然成为一种口头的政治正确,是向民众展示政-府强硬态度、安抚民心的必要手段;而“和”,才是两国高层在私下里真正推行的实际行动。
英法两国的外交官们,此刻正通过第三方的秘密渠道,与对岸老对手进行接触,试探彼此的底线,寻求缓和局势的可能。两国高层安排亲信与对方进行行非官方的交流,试图为两国紧张的关系找到一个缓和的突破口。
对于安德鲁而言,当他制定了外交领域的总体策略之后,接下来的执行工作便落在了外交部长克拉克的肩上。
依照第一执政的战略部署,克拉克开始在部门内部着手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并将任务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鉴于英法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与竞争关系,克拉克采取了一种既强硬又不失灵活的外交手段。
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向英国表明,法国在关键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如欧陆霸权、殖民地权益、海上贸易规则等;另一方面,暗中寻找双方可能的合作点,试图打破目前的僵局,缓解紧张局势。
为此,他精心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善于周旋的资深外交官,前往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法兰克福等“和平第三地”,负责与英国外交部的同行,进行秘密接触。
1800年4月之后,安德鲁在欧洲及国际外交领域的战略关注点,如同精准调整的罗盘,缓缓从西面英吉利海峡对面的不列颠岛,转向了数干公里之外遥远的东面,聚焦于黑海西岸和东地中海地区,已经持续半年多的法俄联盟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所涉及的地域,从广袤的黑海沿岸,到东地中海港口,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黑海西岸,拥有丰富的资源与重要的贸易通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而东地中海地区,作为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纽带,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地方的每一个港口、每一片海域,都承载着巨大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价值。
1799年法俄联盟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考量。
法国与俄罗斯,虽然在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面对奥斯曼帝国的时候,两国的利益诉求逐渐趋于一致。
安德鲁法国是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打破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贸易的垄断,占领中东与西奈半岛,继而称霸整个地中海的同时,也打算恢复古苏伊士运河,打通从西地中海迈向印度洋,及远东地区的商业利益,最终提升法国在全球的战略影响力。
至于俄罗斯,其目的更是简单粗暴。保罗一世希望从“欧洲病夫”身上,索取到足够的利益回报,以弥补他在法俄冲突的损失。
借这场战争之机,俄国不仅要占领整个黑海西岸地区,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打通黑海进出地中海的海运通道,最终还要“光复故土”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从而恢复东罗马帝国的昔日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