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糜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零八章 小小失落 大汉乐毅(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离开谯周的府邸后,董章凭借着记忆中的印象,又鼓着长袖一一上到各处府邸拜访。

    有着董和留下的人脉与情分,再加上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董章的提议都对各大士族有利无弊。

    故而董章游说的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暂且按下这茬不提,且说董章送来的奏报在进入尚书台后,尚书杨仪听说糜旸有最新奏报送到不敢怠慢。

    杨仪第一时间将糜旸的奏报送到了诸葛亮的手中。

    近来朝野中出现了许多新鲜的言论。

    “改革本朝爵位制度”就是其中一种。

    虽说这样的言论,尚未在朝野间形成主流,可还是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

    对于这种言论,诸葛亮不置可否。

    在汉室四百年的历史中,清议一直是士人参与朝政的重要方式。

    而士人一多,清议的方向自然就会驳杂,内容也会无法受到控制。

    别看这种言论听起来很大胆,可诸葛亮却知道,汉室历史上比这更大胆的言论比比皆是。

    例如在黄老掌权的西汉初期,就有一些士人提倡“大复仇”的思想。

    在那时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思想无疑是有些离经叛道的。

    但后来这一思想不还是被孝武帝推崇,从而影响了汉室数百年?

    包容并蓄,一直是汉室能够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有故事可依,诸葛亮对近来出现的一些新鲜言论,保持着观望的态度。

    当杨仪到来时,他见到诸葛亮正捧着一道奏疏看的入神。

    在杨仪的提醒下,诸葛亮的目光才从这道奏疏中移开。

    见是杨仪到来,诸葛亮将手中的奏疏放下,并对杨仪笑言道:

    “大司农孟光上奏,言本朝可以食邑多寡,设立乡公、县公、郡公三爵,用来奖励有功之臣。”

    诸葛亮的话让杨仪眼睛一亮。

    公爵,正常情况下不是人臣可染指的。

    因为若一旦人臣受封为公,则代表着他可自立一诸侯国,手中有了一地的掌军之权。

    可要是以后的公爵采取遥领的方式,只享受食邑上的进贡,而不能参与封地内的军政事务,那倒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杨仪是知道这样的事,在大汉的历史上是有先例的。

    在先秦时期,莫看战国七雄皆自称为王,但按照真正的法统,他们本身的爵位大多是侯爵。

    汉朝建立初期,刘邦分封的列侯,亦是可掌管着封地内的军政要务的。

    郡国并行制中的“国”,实际上指的就是侯国与王国。

    可为何时至今日,在天下人的心中形成了列侯不能染指封地事务的铁律呢?

    那是因为在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刘启对本朝的爵位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

    自那之后,侯爵再也不能与公、王二爵相提并论。

    那么既然孝景帝能改革,今上又为何不能呢?

    杨仪一时想的入迷,后来诸葛亮看见了他手中的奏报,出言点醒了他:

    “你手中的奏报,是何人送来的?”

    被诸葛亮点醒后,杨仪方才连忙将手中奏报拱手奉上:

    “是大司马送来的。”

    听到是糜旸送来的奏报,诸葛亮脸上露出笑意。

    诸葛亮的动作很快,他一边笑,一边伸手从杨仪手中接过了奏报。

    在展开奏报的同时,诸葛亮对着杨仪打趣道:

    “之前吾派出数波使者问询荆州战事,吾是想子晟不要太过激进,对东吴当徐徐图之。

第八百零八章 小小失落 大汉乐毅(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