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公于私,陆逊尽管猜出了柳隐的险恶意图,但他却不能出言阻止!
见陆逊没有阻止,柳隐朗诵的速度越发快了起来
“百战精锐,溺于洈水十年积聚,散于公安!”
当柳隐念到这一句话时,一种莫大的悲凉气息,瞬间笼罩在诸位吴将的心头
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回忆起了,当年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一惨事
而在心中的悲凉气息,不断积聚的时候,一种胆寒的情绪,就宛若一股股巨浪般,在不断冲击着诸位吴将的内心
陆逊出身名门,他的文笔自然不必说
当初在写这篇祭文时,陆逊想的是不破不立,要用大悲的情绪激发出上下吴军复仇的无限斗志
不能说陆逊的想法是错的
至少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想法取得了成果
但主观情绪,往往要依附于客观现实
那时陆逊能用大悲的情绪,带动起吴军上下激昂的复仇心理,根本原因在于那时战场形势对吴军来说大大有利
反观现在呢?
潘璋的头颅,依然在天空中飘舞
从州陵而至的汉军骏马,正低着头在他们的大营饮着他们的溪水
这两点令人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代表着多么险恶的局势?
在这险恶的局势下,柳隐口中的祭文,就自然起到了反效果
那篇由陆逊写就的悲壮祭文,这时已然成为柳隐手中捅向吴军心中最尖锐的武器,成为柳隐在炫耀汉军往日功绩时的最大证据
以子之盾,破子之矛!
攻军为下,攻心为上!
今日柳隐所朗诵的这篇“战书”,在将来势必会成为一大趣谈,甚至将来这件事,会被记载于史册上,供后世人调笑
一想到这,陆逊的身形就再次不稳起来
眼前这人,真的姓柳不姓糜?
而就在陆逊及诸位吴将,想着柳隐赶快念完之时,柳隐在念到最后两句话,语气陡然高昂起来:
“喜汝诸寇,枉死无棺
乐汝恶灵,魂不得归”
当柳隐的这两句话一念完,诸位吴将心中一直紧绷的那根弦,再也支撑不住应声而断
许多吴将脸上浮现了死灰的神色
就连陆逊也再也止不住身形,直接踉跄着朝后退了好几步
太毒了!
他的原文不是这样的
他的原文应该是:
“哀我英豪,枉死无棺
哀我英灵,魂不得归”
可柳隐亦出身世家,又岂会是死读书的人?
他很贴心的根据实际情况,将陆逊的那两句话进行了细微处的修改
而就是这一处修改,给了诸位吴将最后一击
柳隐的喜乐,与吴军的悲哀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鲜明对比下,又无形透露出汉军那慑人的威势,更在无形中宣示着一件事实:
天策上将能打崩你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
当念完最后两句话后,柳隐仰天大笑起来
而有些陆逊的亲信,见陆逊被柳隐气的身形不稳,一时护主心思涌上,他们就要越溪捕杀柳隐等人
但柳隐又岂会坐以待毙?
任务已然完成的他,奋力将手中的潘璋首级掷向对岸,当潘璋首级落地之时,柳隐的话随风而至:
“勿动,汉兵将至
动则,灭国耳!”
在放下这句话后,柳隐带着身旁的精骑驾马快速离去
而不知道是被潘璋的首级所吓到,还是被柳隐的那句话所影响,那些方才还想为陆逊出气的吴将们,竟真的不敢追击柳隐起来
见柳隐等人的身影离得越来越远,那些吴将只能来到陆逊身旁,想着看看陆逊的情况
周围诸人的表现被陆逊看在眼中,这引得陆逊深深发出了一声叹息
“让孙桓退兵吧!”
陆逊的命令,引得身旁的虞翻不解
“大将军,今贼军援军未至,公安未必完全没希望攻下!”
虞翻可是清楚的记得,陆逊刚才是怎么想的
可虞翻的劝阻,并未让陆逊改变主意
“军心已乱,当弃则弃
况贼军不会只派出柳隐的”
说完这句话后,陆逊就如苍老了十数岁一般,脚步虚浮着朝着他的大帐走去
今日起,攻守易形也!
...
孙桓是个热血的年轻人
他既然许下军令状,那么今日定然是要死磕下公安城的
在他的率领下,两万余吴军浩浩荡荡的压向公安城
城上的关平反应亦很快,在见到吴军正式发起进攻后,便连忙指挥着城上的汉军放箭、投石阻挡着吴军的进攻
可疲惫的身体,让汉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再加上吴军气势如虹,孙桓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激励着身后的士卒
故而吴军与城门间的距离,正在一点点被拉近着
正在关平因此状况而心急的时候,立于城头的他在左右的提醒下,下意识地朝着远方看去
这一看,让关平直接短暂的呆立当场
居高临下,能够让城上的汉军看到很远的地方
正如当下,他们借助着尚未消失的日光,竟远远地看到在远处的山头上,立起了许多奇怪的战旗
为何说那些战旗奇怪呢?
乃是因为那些战旗上,缝制的不是虎豹,而是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白鹿
众多白鹿凭高而立,有睥睨天下之态
凡是汉军无不知道,自天策军成立以来,糜旸就将白鹿战旗列为天策军专用
今远处山头上有着许多白鹿战旗升起,公安城内的汉军,哪里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呢?
“援军!援军!
大司马!大司马!”
片刻后,城墙上爆发出一阵阵响亮的欢呼声
听着耳边传来的欢呼声,关平不禁回忆起,他那日离开襄阳时问糜旸的一句话:
“那年你答应我,要与我并传,可这数年来,你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大
看来这个想法,再难以实现咯”
那日糜旸是怎么回应自己的呢?
关平记得很清楚
糜旸大笑着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无妨
再来一次公安之战就好!”
子晟,我以为你是说着玩的
没想到你还真的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