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仅11月,新到登州的灾民就有两千多人,比前面几个月加起来多。
    杜如海把灾民们精挑细选,会种田,缝衣,打铁等有技能的人,被带到旅顺。
    其余的人就地安排在各囤堡附近,由囤军们看守。
    灾民按户编,百户为一堡,原囤军中选堡长和副堡长各两名,管理灾民。
    每堡灾民按劳动力分囤田数,比如有一百个劳力,就囤一千亩。
    每一个劳力有一亩的产出是自己的,其余九亩要上交。
    这比囤兵们上交的要少,因为很多灾民是拖家带口,不只是自己要吃,家里非劳力也要吃。
    五年后会和囤兵一样,每劳动力分到五亩,上交两成。
    这样五年后,相信所有的灾民都愿意留在登莱。
    分田和囤田的事解决,基本就稳定了囤兵和灾民的心。
    然后是赚钱的事。
    登莱这边的盐利加青州济南,现在都是算到旅顺的收入。
    丁毅在登莱主要的收入有两块,一块是前期严雄带人查抄的大户,有几十万两,其中有一半用在他旅顺的发饷上面,一半用在灾民引流上。
    另一块是金矿,银矿,铁矿等登莱两地的矿产。
    这两地矿产丰富,特别是金矿,登莱两地都有。
    杜如海在这边总负责,他手上还有四十多万两现银,加上每月金矿等收入大概折银两万多。
    这点银子用在登州目前是足够的。
    这样的话,粮食,银子,兵力,丁毅三个问题暂时都没问题。
    登莱的囤田可以自给自足,还有的多。
    银子也足够这边的开支,因为这边的囤兵不需要发饷,只需要用在引流灾民上。
    兵力就不用说了,只要想打仗,随时能组成一支万人大军。
    当下丁毅要求杜如海,在登州城开设匠作局,打造刀枪盾等冷兵器,随时为扩军做准备,工匠从济南找,不能从旅顺找,杜如海一一答应。
    至此,登莱两地已经能算丁毅第二个基地,并在将来,随着引流的效果扩大,为他源源不断提供人口资源。
    -------
    话说京城数月前也有大事在发生。
    周延儒当年举荐温体仁的时候肯定没想到,温体仁一步步走上高位后,还想更进一步。
    1633年1月,温体仁累升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他与周延儒一面打压丁毅,一面相互倾扎,3月登州乱平后,崇祯召集诸人谈商丁毅事宜,他和周延儒还异口同声,夸奖丁毅,以至让崇祯立马变色,开始考虑调升丁毅的事。
    6月,温体仁突然发作,因为周延儒在和他交好时,曾私下称崇祯帝为“羲皇上人”。
    眼下温体仁急于上台,暗中指使言官陈赞化揭露此事,锦衣卫密探也证明周确实说过这话,周延儒因此下台,温体仁接任首辅。
    7月,丁毅正在伐日。
    这天,崇祯召集新任首辅温体仁,等商议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