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妙手上比寻常闺秀有劲,又不是个惯会伺候人的,捶了一下,可怜的老太太就差点喷血,狠狠咳嗽了一声。
祖母,是不是我捶的不好甄妙显然不认为老夫人脸上的表情是享受,有些忐忑的问。
孙媳妇出于孝顺给自己捶腿,又不是专门伺候人的丫鬟,以老夫人的涵养,又不愿打击孙媳妇的孝顺,自然不会置喙什么,只是咬着牙,憋出两个字:挺好
甄妙讪讪地垂了头,动作轻柔起来,然后抬眼看了看老夫人,果然见老夫人露出舒适的表情。
这下子,甄妙就明白刚才果然是捶重了,心中就生了歉意,仰着脸道:祖母,都怪孙媳太笨手笨脚了。
老夫人就稀罕她这拿得起放得下的性子,不像有些女孩儿,道个歉像是要她命一般,生怕一承认自己错了,就不如别人似的。
殊不知明明错了还要百般掩饰,才失了大气。
这么一想,就拍拍甄妙的手,笑道:没事,现在就挺好的了。
甄妙这才安心笑了。
老夫人盯着她的笑脸,迟疑了一下,叹气道:大郎媳妇,这话呢,祖母本不该提。只是你年纪小,上面又没有婆婆管着,大郎也是自幼没了父母,内宅的许多事都没人提点着,所以祖母就多句嘴。
甄妙手上动作慢了下来,渐渐收了笑意,肃容道:祖母管教孙媳是孙媳的福气,总比孙媳丢了脸,让外人说道好。所以孙媳哪里做的不对了,祖母您就狠狠说,就是打孙媳几下,孙媳都乐意。
她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的。真有个正经的长辈愿意管着,并不反感。
一个人说话是不是出于诚心,老夫人还是看得出来的,当下心中无比熨贴,点了点头道:那祖母就讨个嫌了。大郎媳妇,你和大郎年纪小,感情又好,这是不消说的,只是该在意的规矩还是要在意的。
听话听音,田氏提到大郎回了府。和大郎媳妇在一起窝了小半天,当婶子的派人过去都没见着,略一琢磨,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其实感情好的夫妇年少时,这样的荒唐事并不稀奇,可有没有是一回事,被别人知道了落了口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甄妙早就红着脸停了手上的动作,心里把某人啐了个半死。
那混蛋。真是害死人了,自己倒是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她一个人脸丢了一层又一层,就是二皮脸也禁不住这样丢啊。
老夫人倒是笑了。
她还一直担心大孙子不对劲呢。看来是多虑了。
至于小两口的胡闹,其实要真说起来,也是人之天性罢了。
可是这个天性,若是把规矩置之度外。终归是要害人害己的。
大郎媳妇,你可知道,人为什么得学规矩尤其是女人
甄妙睁大了眼。不明白老夫人话题怎么一下子跳远了。
老夫人似乎也没打算听她的回答,继续道:祖母以前呢,不爱红装爱武装,是最不耐烦那些规矩的人了。做姑娘时还好,后来跟着你祖父上阵杀敌也不显,可后来安定下来,就吃了不少亏。后来啊,我就慢慢琢磨明白了,学规矩不是让规矩把女人束缚住,而是让女人学会怎么利用规矩让自己变得更从容,就算达不到用规矩把对手束缚住的境界,至少也不能因为自己行事不合规矩,让别人用规矩成为攻击你的武器。
老夫人这番话可谓是肺腑之言了,甄妙自然是领情的,忙郑重道谢:祖母的话,孙媳记住了。
老夫人又笑了,眨眨眼道:当然,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是有时候实在没有做到依着规矩行事,那至少不能让人知道,你说是不
老夫人不是传统的刻板老太太,到底是不愿孙媳那难得的灵气被规矩消磨没了,又提点了一句。
甄妙先是愣了愣,随后看向老太太的目光满是崇拜。
回头,她就把清风堂的老鼠洞都堵起来
好啦,你也早点回去歇着吧。
那孙媳就告退了。甄妙把美人捶放下,退了出去。
那边罗知雅扶着田氏回了馨园,皱着眉道:娘,在祖母那儿,您干嘛提那个
哪个
就是去北河接人的事儿。您主动提了,四婶该怎么想恐怕以后每次见了那个妾,都会想起是您提议把人接来的。
那又如何
罗知雅急了:娘,您想想,那个妾是那种来头,还有个好几岁的庶子,祖母总不可能让她们娘俩儿一直在外头的,就是您不提,人早晚也会接回来。您这不是平白得罪人吗
田氏笑了一下:傻丫头,你祖母已经压了这么一段日子,人晾也晾过了,正等着人提呢。
罗知雅一怔:您的意思是
田氏拿了块点心吃着,吃完才道:这事,也就你娘提合适,所以你祖母不是顺势答应了吗
罗知雅听的茫然:娘,我不大明白,祖母既然没有立刻把那个妾接来,不是并不看重吗
田氏轻笑一声:那个妾,救了你四叔的性命,又当了正妻这么多年,将来除非犯了什么大错,府上是没人敢动她的。你祖母压一压,也只是怕你四婶降不住罢了。傻丫头,你祖母对一个妾用了手段,这正说明了无法不看重啊。更可况,还有一个庶子在呢。
商人重利,若是没有那个庶子在,老夫人许以重利,不见得就不能把那个妾打发了,说到底,还是不想国公府的血脉流落在外吧。
罗知雅这才了然。
田氏拂了拂女儿头发:所以元娘你记着,等到了蛮尾,无论和二王子相处好不好,生下儿子是顶重要的。有了儿子,你才有了根。懂吗
第二百四十三章 规矩(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