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高效的学习。
    总结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善于发现问题也是总结和思考的前提。
    天气晴朗,室内温度18c。
    许是要下雨,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潮湿闷热。
    下午没了病人,方浩从自己的工衣柜里取出了自己的笔记本,来到了值班室。
    恰好,孙妍也有值班室,研究方浩的那篇论文。
    而一旁袁忠那家伙也不知道在电脑上鼓捣啥。
    时不时的他还偷偷瞄孙妍一眼。
    方浩步入值班室,孙妍他们也发现了方浩的到来。
    不过他们都没有说话,三人形成了一丝默契,各忙各的。
    找了把椅子坐下来,将电脑放置在办公桌上。
    方浩打开了自己了日记本文档。
    回想一下早上韩媛治痛经的资历资料。
    他总觉得有问题!
    为什么那些经手的中医辩证就不准确呢?
    中医望闻问切。
    是个学中医的人都知道。
    那难在哪里?
    辩证不准确又是为何呢。
    望诊。
    望神,望面,望舌。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
    问诊。
    问病史,问热寒,问汗,问睡眠,问二便,问出汗,问小儿,问妇女。
    切脉。
    浮,洪,大,沉,弱,迟,缓,结,数,促,虚,细,代,滑……
    望神知病程。
    望面知主病。
    望舌可辩阴阳实虚寒热里表乃至于瘀血营卫……
    因此步入近代,许多中医大拿也提出了“舍症从舌”。和古代中医者出说的“舍症从脉”是差不多的道理。
    意思就是说,当医者无法从病人表证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时,当从切脉和舌头入手。
    因此看舌和诊脉也成了辩证的金标准。
    近代许多中医大拿也都是这么呼吁的。
    可惜在临床绝大多数的年轻医生,因为经验不足或者先入为主的原因。
    都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望闻问切来。
    因此若是寻脉不准,看舌不清就按照病人陈述的病症来治病了。
    可病人不是医生,往往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有限。
    痛说成麻,麻说成痛,也是十分常见的。
    而且有的病人自身的病症都不是很清楚,医生问诊时也带着一丝这就导致从症辩证的误差。
    如此用药,自然就不对症了。
    而且病人的身体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这也是导致病症不明的主要原因。
    因此辩证时应该以舌象和脉象为主。
    比如说乙肝病人。
    要知道很多乙肝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如此乙肝病人的辩证还如何进行?
    答桉是望舌诊脉入手。
    说起望舌,方浩还想起了《辩舌指南》
78、辩证先辩舌【求月票,求追读。】(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