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章 万粮易人(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七月、八月、九月......

    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燕王府里的小郭遥,也在一天一天的长大。

    就像郭默说的那样,这小子还真是越长越好看,尤其是那一双大眼睛,他竟然长了一双笑眼。

    看到谁都笑嘻嘻的,惹得小郭襄恨不得天天都守在旁边,有时候都能把郭家的老四从睡梦中给亲醒了。

    燕王府里一片祥和,燕王府外,整个洛阳城,整个河南府却面临着旱灾的威胁。

    河南府知府杜杲,及时彻查了两家企图哄抬米价的粮店,发现他们不仅将价格标高了三分之一,出售的还是掺了沙子的大米。

    直接依法严办,没收了粮仓中几万石粮食,并将其恶劣的行径公布于世。

    同时,召集河南的百姓,将这数万石搀了沙子的大米,重新清理出来,且以原来的市价投放市场。

    担心再次出现囤积居奇的现象,杜杲严格限量,每人一次只能购买七日的口粮,并以官府的名义承诺,在旱情期间米价始终维持现在的水平。

    汝州、邓州、唐州,追随河南府的脚步,四地一盘棋,有条不紊地应对着旱灾初步带来的影响。

    “殿下,有来自于汴梁的使者,想亲自求见您,您看?——”

    “红雨阁”里,郭默正化身为说书先生,在给众人讲述“封神演义”。

    也怪郭默自己嘴欠,因为他们家老四,出生的时候恰巧碰到了电闪雷鸣,然后又是大雨倾盆的。

    这样的场景,莫名其妙的就让郭默想到了“封神演义”里,雷震子出生的桥段,就戏称郭遥为“雷震子”。

    却被旁边的小郭襄听到了,硬逼着爹爹交待,为什么会给弟弟起一个这样奇特的名字?

    郭默拗不过她,就绘声绘色地,给这小丫头讲了一段“姬伯燕山收雷震”的故事。

    这下可了不得了,不仅仅是五岁的小郭襄,就算是黄蓉、李莫愁、小龙女、听香、问芙等人,凡是在屋里听到故事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被郭默这神奇的故事给吸引了。

    “爹爹,这西伯侯为什么要去朝歌啊?他去了以后还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这雷震子什么时候才会再跟他爹爹见面啊?......”

    好嘛,小郭襄立马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

    “默哥哥,这故事前边应该还有很多吧?你可不可以从头开始讲啊?反正我在这里坐月子,一个月都出不去,闷得也挺无聊的。”

    看着众人一个个期盼的目光,郭默也有些为难。

    要说封神演义的故事,他也算是很熟悉的,在这个世界上,还要等几百年才诞生,自己剽窃过来,真的合适吗?

    再说了,这封神演义是章回体,全书有一百回呢,就算自己每天讲三回,都要连续讲一个月的。

    “爹爹,您要是能给襄儿全部讲一遍,襄儿以后什么都听你的,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跟龙姐姐练习捉麻雀......”

    似乎看出来爹爹犹豫着想拒绝,小郭襄立马拿出来自己的杀手锏,坐在郭默的怀里,荡起了秋千。

    屋里其他的人见状,居然没有一个上来或出声劝阻的。

    郭默,堂堂的燕王殿下,完全被家人给孤立了?

    最终,群众的力量是伟大了,更何况郭默这个女儿奴,又如何真的会想拒绝自己的女儿呢?

    “好了襄儿,别把自己累着了。咱们先说好,从明天开始,每天下午爹爹给你们说两个时辰‘封神演义’。”

    “其他的时间,你该学习的东西,一件也不能落下,否则爹爹是不依的......”

    “好嘞——听‘封神演义’了,哈哈,这个臭弟弟还是有些用处的,能够引出爹爹一个好听的故事,雷震子?以后我就叫你‘雷震子’了。”

    郭默晚上在书房,还是好好地准备了一番。

    毕竟过去那么多年了,现在真要系统地讲出来,至少先要把大纲给列出来,顺带着准备好明日的讲稿。

    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

    第二回:冀州侯苏护反商

    第三回:姬昌解围进妲己

    幸亏上一世,郭默大学四年读的是中文系,在大四考研的时候,报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学里,明清小说方向。

    别的没怎么学习,那十多本着名的小说,他倒是看了好几遍,尤其是那本“封神演义”。

    每天三回,一个多月就能彻底讲完,也算是给这个时代人们贵乏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份难得的调味品了。

    虽然决心做一回文抄公,但是一向有“原则”的郭默,还是在开头“封神演义”四个大字的旁边,写上了“许仲琳”三个字。

    钟山逸叟,对不住了。

    其实,这本“封神演义”不能完全算是纯粹的原创,有很多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只是没有成型的体系罢了。

    知道燕王殿下要说书,金玉风第二天一早,就带人把“红雨阁”的大厅收拾了出来,按郭默的要求在正中摆放一个桌子。

    上边茶壶茶碗,惊堂木、折扇等物一应俱全,既然要说书那就整得像模像样一些。

    在靠近内墙的地方,给黄蓉安放了一张软塌,在讲台和软塌之间的空位,还摆放了二十来张独桌,最多能容纳三十来号人。

    勐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

    燕王说书的消息不胫而走,连赵汝述和老程珌都知道了,这两人早早地处理完当日的公事,直接连午饭都跑过来蹭的。

    “啪——”

    “混沌初分盘古先,

    太极两仪四象悬,

    子天丑地人寅出,

    避除兽患有巢贤。

    ......

    天下荒荒万民怨,

    子牙出世人中仙,

    终日垂丝钓人主,

    飞熊入梦猎岐田。

    ......

    天挺人贤号尚父,

    封神坛上列花笺,

    大小英灵尊位次,

    商周演义古今传。”

    开篇这首定场诗一出,就赢了个满堂彩。

    别的人不懂,赵汝述和老程珌还不懂吗?

    本来还以为燕王殿下是宠爱小郭襄的玩闹之举,他们跟过来看看,还想着如果殿下做的太“过分”了,他们就要诤言直谏一番。

    大宋现在前景一片大好,他们可不愿意看到燕王殿下沉迷到温柔乡里,须知温柔乡就是英雄冢啊。

    就算是上个月,郭默让酒坊做出来的葡萄酒,取名为“美人泪”,这二老都颇有微词,虽然那玩意的确很好喝。

    现在,郭默一首定场诗,直接将这二位准备好的劝谏之言,全部打击的烟消云散了。

    甚至,这二位都谨慎慎行了起来,生怕自己一个不合适的言语,惹得这位燕王殿下不高兴,如果他不愿意再继续写故事了,岂不是世间错失了一部鸿篇巨着?

    头三回讲完,郭默整整用了一个多时辰,整个“红雨阁”里静悄悄的。

    “好——”

    还是老程珌第一个“苏醒”了过来,大声叫好。

    “哈哈,各位看官,如果觉得小生说的书还过得去的话,是不是该多少打赏两个啊?我这不能白忙活半天啊——”

    “哈哈哈——”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经此一事,众人对这位燕王殿下更是刮目相看。

    “老程,你说殿下他到底是什么人?”

    离开后宅的赵汝述,和老程珌二人来到前院的小花厅,都过去一个时辰了,这二位还在回味燕王刚才讲得“封神演义”。

    可惜,没能抢到殿下的手稿,看来明日去听书,自己索性带着纸笔来好了。

    “什么人?那是燕王殿下啊,官家的亲儿子,老赵你不会迷湖了吧,连这还需要再问?”

    喝了满满一杯茶,这七月的天还真热啊,他一个听书的都渴的不行。

    “我是问,燕王殿下他是人吗?”

    赵汝述觉得自己刚才问的话有问题,思考了一番又换了一种方式。

    “老赵,你是什么意思啊?在背后咒骂殿下不是人啊?我看你真是热湖涂了,赶快喝杯凉茶吧。”

    老程珌更听不懂了。

    这个赵汝述,平时多精明一个人啊,怎么听殿下说了一回书,整个人都听傻了?

    一会儿问殿下是什么人?

    一会儿又问殿下是人吗?

    这说的还是人话吗?

    赵汝述似乎也咂摸着,自己的话里有问题,还真的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

    “喂,老赵,那是我的杯子——”

    “老程,我的意思是,如果殿下只是一个凡人,他怎么会知道那些神仙的事情,而且知道的那么详细?”

    “你我都算是读书之人,商周的那段历史,在太史公的史记中也有记载,民间也听过一些神神鬼鬼的故事。”

    “以你我的能力,或者说就算是将我大宋所有文人集合在一起,是否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来?”

    别人听的是热闹,赵汝述想的却更深一些,这些问话却将老程珌给问蒙了。

    从此之后,他们两个尽量把公务在上午处理完毕,或者晚上再加班处理,而下午是绝对要抽出两个时辰,去听郭默说书的。

    他们都是如此,那几个在燕王府里练功的人,诸如封戈、叶瞿、李志常、崔志方、武南天等,更是吃完午饭就过来了。

    连一向澹泊的小龙女,都雷打不动地过来了,冯衡知道之后,也正式宣布,自己要在黄蓉的屋里吃午饭。

    整个燕王府,唯一对郭默的“封神演义”不买账的,恐怕就是咱们的四公子“雷震子”了。

    今日,难得的赵汝述和老程珌都没来蹭饭,就是说书已经开始了,最前排还空着两个位置。

    这二老居然要缺席了吗?

    今天,已经是郭默开书的第十二天,正讲到“第三十四回:飞虎归周见子牙”。

    讲到一半的时候,赵汝述和老程珌到了“红雨阁”,却只有赵汝述自己走了进来,而老程珌还在院门口,陪着一位远来的客人。

    “殿下,有来自于汴梁的使者,想亲自求见您,您看?——”

    赵汝述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手里还拿着一张拜帖,犹豫着要不要在这个时候递给郭默。

    汴梁的使者,当然是大金国的人。

    其实,他们的使团是先到了临安,同礼部的人蘑孤了十来天之后,才被告知,所有的邦交都要到洛阳的礼部,去找礼部尚书程珌。

    使团的人没敢相信,也没敢不相信,但还是大部分人留在临安继续寻找机会,并派人快马回汴梁报信。

    大金国现在是完颜守绪在位,就是被后世称为“金哀宗”那位,刚刚上位三年。

    他能够在现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坐稳金国皇帝的位置,多亏了一文一武两位朝中重臣。

    武将自然是金末能跟完颜陈和尚并称的完颜合达,现在也是汴梁城守卫军的总都统,麾下能够直接调动的兵马就有足足八万人。

    而文臣,正是即将被派往洛阳之人,此人刚刚三十六岁,正直壮年。
第二百九十章 万粮易人(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