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混在北宋当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8章 直捣黄龙(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汉化与移民是最好的方法!

    黄龙府一带的东北雪林,本来人口就稀少,经过战乱之后,方圆一千多里区域,仅有不到百万人口,并且壮丁极少,多为妇孺。

    汉化并不难,只要投入足够的物资财富就一定能做到,估计不会超过两千万贯。

    当然,花两千万贯钱去汉化这样一块从未农耕过,虎熊狼群等勐兽遍地,冬季还极冷的地方,汉朝时没有这个想法,唐朝时也没有这个想法,未来的明朝同样没有这样的想法。毕竟汉唐虽强,两千万贯也是难以承受的巨大开销。

    未来的明朝更是一年赋税都不过两三千万贯,更不舍得拿出两千万贯去搞汉化。

    也只有大宋才有这样的资本,靖康十四年,大宋赋税估计能突破一亿八千万贯,两千万贯对于大宋来说并不多。

    赵洹还准备另花八千万到一亿贯,在十年时间内,移民五百万以上汉人去开拓。

    中原经过大宋两百年的发展,到靖康十四年,汉人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早就到了承受的极限,没有任何资产的赤贫者无数。

    只要真有土地可以耕种,只要真能长出粮食,只要安全上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总有一些人愿意移民的。

    况且,赵洹也不是全凭自愿,他还会半强迫,比如家里有多少个壮丁,而土地稀少,连房屋都没有的,必须出一丁以上参与移民。家里姑娘多的,嫁不出去的,嫁不成正妻的,也必须出一个跟随移民。这是为了防止那些为了不参与移民,就随便把姑娘许给别人做妾。

    过程中或许会有许多混乱,但为了后世大计,赵洹都是尽可能的克服。

    为了帮助移民第一年时,能在东北酷寒的冬季之中活下来,赵洹还发明了土炕,并且早在靖康六年的时候,赵洹就命人去寻找棉花的种子。

    历史上棉花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传入中原,只不过刚开始只当做盆景观赏,大约两百年后才逐步发现可以织成棉线。

    赵洹只是准备把这件事情提前。

    靖康七年时便有人找到了种子,送到了赵洹面前。

    经过四年时间的培养,种子变种子,到了靖康十一年的时候,已经可以大规模种植了,靖康十三年,市面上已经有了大量棉线织造的布匹,棉衣、棉被等也都被做出来了。

    有土炕与棉衣棉被,赵洹相信汉人移民完全可以在东北酷寒的冬季之中撑下来。

    生存问题解决,剩下的便是耕种的问题。

    赵洹也相信东北的黑土地,只要开荒出来,只要种子撒下去,就一定能产出粮食。

    汉人骨子里对于能产粮食的土地是有执念的,只要头三年,只要最初的一批移民顺利生存下来,并顺利产出粮食,那么后期不用朝廷强迫,也一定有许多汉人被吸引自愿移民过去。

    金国解决了,接下来便该是蒙古诸部。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