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新的角色(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原本谦逊温和的模样消失不见,他微微歪头,双手插在裤兜里,下巴微抬看向空气里的“韩春明”,语气带着些许桀骜不驯的挑衅:“俺、俺叫涛子……你混哪儿的?”

    每一个字都带着细微的卡顿,却不生硬,连眼神里的桀骜与底气,都像从角色里长出来的一样。

    现场瞬间安静下来,下一秒,郝金明率先鼓起掌:“就是这个味儿!多少老演员演口齿不清都容易‘演过’,你这分寸感绝了!”

    《正阳门下》的导演也不住点头认可:“涛子要的就是这种‘糙里带憨’的劲儿,小苏完全抓住了!”

    孔导虽有不舍,却还是拍了拍苏宁的肩膀:“看来我们这小宝藏,是藏不住了。”

    苏宁连忙收敛状态,挠着头笑:“谢谢各位老师,我还有好多要学的。”

    郝金明却直接拍板:“不用试了!涛子就定你了!”

    “谢谢郝总给机会。”

    当晚,剧组的休息区被临时布置起来,梅老师端着水果走过来,打趣道:“我们的江卫民这是要‘离开家’,去演京城小伙儿啦?”

    郭老师也跟着点头:“《正阳门下》是好本子,涛子这角色有戏,你可得好好琢磨。”

    最激动的是陈涛,他拿着手机跑到角落,声音都带着颤:“舅!舅妈!苏宁要演男二号了!郝金明投资的戏!”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苏宁身上。

    他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众人,手里还攥着郝金明刚塞给他的《正阳门下》剧本,心里满是暖意。

    从一个失忆的新人,到被认可、被期待,这条路走得不算长,却全靠身边人的扶持。

    他悄悄握紧拳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

    青岛《父母爱情》的片场。

    苏宁穿着江卫民的旧棉袄,站在“江家小院”的门槛边,看着镜头里自己最后一个镜头。

    一身军装的江卫民提着行李,在家人的依依不舍之下,踏上了下乡的通勤船,笑容里却藏着对未来的忐忑与期待。

    “卡!完美!”孔导的声音打破宁静,他放下对讲机起身鼓掌,“我宣布,苏宁的戏份,正式杀青!”

    掌声瞬间涌来,梅老师捧着一束向日葵走过来,花瓣上还沾着水珠,她轻轻拍了拍苏宁的胳膊,眼神像看着自家孩子:“小苏,这束花叫‘向阳花’,跟你一样,心里亮堂。以后在圈子里别丢了这份纯粹,这才是最金贵的。”

    郭老师紧跟着上前,给了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力道大得让苏宁差点笑出声:“戏里你是我儿子江卫民,戏外你就是我郭韬的老弟!以后到京城,别客气,我家大门随时为你开!”

    执行导演老周红着眼眶,递过来一瓶热奶茶:“苏宁,我看着你从第一次面对镜头发怵,到现在收放自如,比自家孩子成长还让人高兴。以后拍戏遇到坎儿,随时给我打电话。”

    场务组的小伙子们围过来,把一个印着“江家小院”的搪瓷缸塞到他手里:“苏宁,这缸子给你留个纪念,以后喝热水都能想起咱在青岛的日子!”

    化妆师也凑过来,帮他理了理衣领:“下次见,可得给我带京城的糖炒栗子啊。”

    苏宁握着满手的温暖,眼眶忍不住发热,这些日子的点滴关怀,早把这里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杀青宴上,孔导特意把苏宁叫到身边,递过来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这里面不是片酬,是组里所有人凑的‘路费’。”孔导声音温和,“知道你要去京城拍新戏,刚到陌生地方肯定不容易,这是大家的心意。”

    苏宁拆开信封,里面除了一沓崭新的钞票,还有一张泛黄的集体照……

    照片里,所有人都挤在“江家客厅”的沙发上,他被梅老师和郭老师护在中间,笑得格外灿烂。

    照片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小苏,涛子这个角色肯定能火!”

    “记得多吃饭,别再瘦了!”

    “有需要帮忙的,随时打电话,号码都在这儿了!”

    陈涛凑过来看得目瞪口呆,小声嘀咕:“这待遇,比主演还贴心!”

    孔导听见了,笑着摇头:“因为小苏值得。他身上那股认真劲儿,让我们想起了刚入行时的自己,纯粹为了喜欢演戏而努力。”

    ……

    2012年11月初,青岛站的站台飘着细碎的冷雨。

    苏宁背着双肩包,手里攥着火车票,看着父母红着眼眶的模样,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

    王秀英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到了北京要按时吃饭,天冷了就把厚衣服穿上,别冻着。拍戏再忙,也要记得给家里打电话。”

    苏大强没多说什么,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磨得发亮的旧笔记本,封面是褪色的蓝色,上面还贴着一张模糊的电影海报。

    “这是你失忆前最喜欢的本子,里面夹着你当时写的一些观后感。”苏大强声音有些沙哑,“说不定看着看着,就能想起点什么。”

    列车鸣笛启动,苏宁趴在车窗边,看着父母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

    他翻开那个旧笔记本,第一页写着一行字:“生活的意义,是让每次机会不曾错过。”

    字迹陌生又熟悉,他指尖轻轻拂过纸面,心里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暖流。

    十几个小时后,列车抵达京城。

    怀柔影视基地的寒风比青岛更烈,枯黄的树枝在风中打着哆嗦,可远远望去,成片的摄影棚灯火通明,像一片不夜城。

    《正阳门下》的执行导演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还拿着一件厚外套:“小苏,一路辛苦了!郝总特意交代,一定要把你照顾好。先去宿舍放行李,明天一早试妆定造型,涛子的服装都准备好了。”

    跟着执行导演走在影视城里,苏宁看着来来往往的剧组。

    有的穿着古装长袍,有的戴着民国礼帽,还有的穿着现代警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拍摄的热忱。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空气中仿佛都飘着创作的气息,他忍不住放慢脚步,心里满是震撼:

    这就是中国影视的心脏,是无数人追梦的地方,而现在,他也成了其中一员。

    宿舍安排在影视基地的生活区,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不远处的拍摄场地……

    “正阳门下”的街道已经布置完毕,老式自行车靠在砖墙上,店铺门口挂着褪色的招牌,连墙角的青苔都做得栩栩如生。

    苏宁拿出《父母爱情》的集体照,贴在窗户上,照片里的笑脸在灯光下格外温暖。

    “谢谢你们。”他对着照片轻声说,“是你们让我从一个迷茫的失忆者,变成了有梦想的演员。”

    夜幕渐深,远处的摄影棚还在亮着灯,隐约能听到导演喊“开始”的声音。

    苏宁翻开《正阳门下》的剧本,涛子的台词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旁边还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明天,他就要变成“涛子”,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窗外的寒风还在呼啸,可苏宁心里却暖得发烫。

    他抬头望向夜空,怀柔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在为这个新来的追梦人,照亮前行的路。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