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黑科技游戏具现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八章 发光的固态电池,超导材料(求订阅)(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利用这个特性,人类终于可以研究量子拓扑学,知道量子在微观情况的形态。

    最精妙的是,这个角度必须控制在1.1度,稍微多一度这种效果就会消失。

    陆行舟已经知道其中的原理,甚至还涉及数学公式。

    他可以研究相关现象,将这种数学计算写成论文。

    这并不会导致技术扩散,因为相关研究早就进行了,而且得出了理论基础。

    只不过这种理论基础,叫做唯象理论。

    什么叫唯象理论呢?

    那就是我知道这种现象,但我不知道这种现象到底怎么回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总结出了三定律,却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子。

    这是对天文观测到的行星运动现象做出的总结。

    但到了牛顿之后,开普勒三定律的唯象理论就有解释了。

    支配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在机制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更进一步层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唯象的,需要用量子引力理论去解释。

    量子引力理论还要再细化下去,只不过目前没人能解释得清楚。

    超导理论,从最开始1935年提出london方程,后来出现了完善之前理论的pippard理论。

    到了1950年描述超导电流与强磁场(接近临界磁场强度)关系的gl(ginzburg-landau)理论。

    又过了7年,又提出,从微观机制上解释第一类超导体的bcs理论。

    bcs理论,其实就是2016年,叠加两层石墨烯单片,约束微观粒子后发现,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库珀对,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地运动,形成超导电流。

    后续还有朗道与京茨堡提出的gl理论。

    gl理论发现了存在两种超导体,现在的超导体划分中也分为两类。

    陆行舟现在能做的,就是制造出其中一种超导体。

    在虚拟空间很容易制作,只需要将带有孔隙的两片石墨烯单片用1.1度的扭曲方式叠加在一起。

    中间放上带电粒子。

    相当于两层石墨烯锁住了带电粒子,这最终会形成一种通电就发光的石墨烯薄片。

    最重要的是,排列方式不同,可以在中间留出通道。

    这个通道,就能实现0电阻。

    陆行舟还发现利用这种方式,能制作出新的发光灯具。

    因为石墨烯本身就是透明的,外壳材料也可以用石墨烯,最后石墨烯会堆叠出至少四层,才能保持发光稳定性。

    当然因为量子隧穿效应,比如电子这类微观粒子,能够穿过本来无法通过的位势垒。

    约束住的电子最终会逃逸。

    需要补充新的电子进入孔隙,发光也是电子碰撞光子逃逸形成的。

    这种灯具,依旧会消耗电力。

    只需要逃逸后,再补充电子,又能卡在相应的位置上,形成超导通道以及发光石墨烯壁。

    制作出来的电池,就会出现神奇的现象。

    通电时正极和负极,都在发光。

    这种逃逸速度会比较慢,所以损失会非常小。

    要是研究出这种灯具,也许1度电能亮十几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