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面对妻子的坚持,最后也只能是无奈的同意下来。这么多年以来,丁氏从来没有干涉过李景隆什么事情,唯独是这件事。其实李景隆也并非不愿意带小舅子去下西洋,只是现在才刚刚被任命,正是处于风口浪尖的时候,想要先行做个表率。盯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个勋贵家几乎都有明里暗里的意思传递过来,谁都能想到这般大的规模,其中会产生多大的效益。换了别人那也就算了,现在可是太孙当道,何曾见过太孙干亏本的买卖。大明各大有名气的商会,都是在京师有驻点的。下西洋的大事件出来,有资格的立即就凑到了一块。南京大酒楼。与其说是酒楼,但可不仅仅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这是一年前新建,洪武二十九年年初开业,在整个京师里最大规模,位置处于内外城交界处。当时建这酒楼的时候,涉及到不少官员勋贵的府邸范围,硬是给直接拆迁了,这后边的背景即便没人去说,谁还不能猜出来。高昂的消费,根本不是普通百姓能够进入的。一顿饭的耗费,可能就是百姓数月甚至上年的收入。前院也就消费,后院有各类厢房一百零八间,最便宜的一晚都要二十贯宝钞,还只能是会员才能定下。想要成为会员,首先就是要充值万贯宝钞。这个门槛足以把大多数人给拦住了。花了这个钱,排场自然不小。在这后院里,有单独设立的治安司维护秩序,安全,巡逻往来的都是衙役。十二个时辰有人服务,即便是半夜起床想要吃点糕点,那都有人候着马上现做。开业的时候并没有敲锣打鼓什么的,但开业的当天,一百零八间后院厢房就已经是被争抢包下。要知道这里头最贵的十间厢房,可都是八百八十八贯宝钞一晚。就这,起步都是包月,根本没有按天算的。也就是说,单单这十间厢房,每年可以带来三百多万贯宝钞的收入。最初朱元章听到大孙说起这个数目的时候,真的是久久没能说出话来。“咱就是说,大孙整这么个大酒楼,一年下来岁入能有两三千万贯宝钞?”朱元章多少是有些不敢相信。哪怕之前都已经麻木了,现在还是感觉到非常震撼。这哪怕是住房啊,这简直跟抢钱有什么区别。大孙完全可以直接抢的,还给人家住在一晚。咱大明真的有这么多的冤大头吗。朱元章感觉自己现在已经有些怀疑人生了。当年他为了赋税岁入,国库内帑,可谓是绞尽脑汁四处开源节流,干了二十多年,结果往前的岁入才一座酒楼这么高。这让朱元章顿时感觉非常不好了,感情自己先前都是白干了?朱英解释道:“也不能是这么去看,现在的经济不同了,海贸展开之后,这些参与到海贸的商人们在短时间内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咱们大明的各类产品对于海外来说,是绝对的畅销,只要能够运送上船,根本就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且因为现在许多货物都以工厂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制作,成本逐渐的降低,促使利润变得更大。”“且这些商人们在咱们大明货物出手海外后,转手就是高额利润,毕竟他们想卖多少就是多少,这也不好进行管控,全看是自己本事。”“咱们大明水师庇护航道安全,现在倭寇也都全部消失了,安全的航道给海贸带来了更大的繁荣,只要是参与到海上贸易的,几乎都有着非常稳定的收入。”“据下面汇报的情况,普通的商会每月就能有数千乃至上万两白银的收入,那些有自己商船的大商会更加离谱,最大的商船听说一趟下来进账有十万两白银。”“不仅是南洋,倭国的白银则更多,在倭国的几个叔叔,手里头至少都有着三四座中型银矿,每天加工出来的白银,都已经是比得咱们印宝钞了。”银矿金矿这种矿藏,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全世界硬通货,熔炼加工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现在的倭国就藩的四大藩王,俨然已经成为神豪的象征。而这些大量白银,最终自然是大幅度的流入到大明的市场经济之中。按照大明的律法,宝钞才是现行的官方货币,白银的私下交易是属于违法的范畴,所以大量的白银都是存入到皇家钱庄里,兑换成宝钞。宝钞提举司,现在正是大量的招募人手,由于白银兑换数目非常之大,导致现在宝钞提举司已经有些赶不上躺了,只能是不断的扩大规模。经济发展得太快,朱元章感觉自己都有些跟不上时代了,总体来说自然是非常惊喜。“这样的酒楼,咱觉得可以多开一些。”“不仅是在京师,于沿海的各个府城里,都可以开设类似于此的酒楼,这可都是不少钱财。”朱元章认真的说道,他感觉现在于大明,真就如同是捡钱一样,随后干点什么事情,都能得到大量的钱财。说完后,朱元章又补充道:“现在咱们大明钱财是越来越多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可农户的数目,正在是不断的减少。”“高产作物是能够带来大量的粮食,但这些粮食对于承载的人口,也是有个上限,若是遇到什么天灾,怕对于大明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前些年咱下过一道谕旨,令许多地区改农为桑,现今丝绸棉田畅销,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种粮食了,这可不是个好现象,在这点上,大孙要想好办法应对才是。”“否则眼前的这些繁荣景象,犹如是镜花水月一触即破。”朱元章嘱咐着说道,他很清楚现在大明人口的增长是多么的夸张,前段时间在京师周边走上一圈,就发现家家户户都是在带孩子,且多数还不止一两个。这些大明新生儿的出现,意味着不需要多久人口就迎来大爆发。现在的天气,又是一年比一年寒冷。在高产作物的掩盖下,水稻和小麦实则已经是在不断的减产了,只是因为高产作物大量种植和收成,所以这样的现象并不明显。朱元章一直很是关注这块,他很清楚粮食是大明的根基,是国本。现在迎合商业的发展,丝绸和绵锻的价格不断上涨,种十亩地不如一亩桑,百姓们自然更想种植桑田而非是稻田。朱元章意识到,长久以往的话,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朱英说道:“其实这个问题,孙儿已经是有所察觉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想尽办法走出村里,不再干那土里刨食的活计。”“对于这个问题,和大明目前的发展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变,所以孙儿现如今只能是从外界寻来粮食,人口进行解决。”朱元章沉默了一下,问道;“现在有多少人了。”朱英迟疑了片刻:“如今统计在册的,大约已经有两百多万了。”朱元章听完之后,停顿了片刻没有说话,良久才叹息道:“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事情,长久下去必然是隐患,倒是现在只能是这么做了。”朱元章很清楚现在大明中,还有一个违法的产业,目前并没有受到官府严厉的限制,甚至是大孙暗中在进行。大明的矛盾在于土地经济,而粮食又是国家之本,钱财再多也不能当饭吃,遇到天灾饥荒的话,就会出现大问题。高产作物是好,但是在大旱大水之下,依然是没有办法去保留。天灾就是天灾,什么作物都没法生长。是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储备粮食以应对各种危机才是。人口的急速增长,意味着巨大的消耗。违背历史的规律,在小冰河时期这样的环境下,去刺激人口的增长,先行抢夺世界市场。对于朱英来说,或者是对于大明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如果处理不好,那么现在大明的繁荣,很有可能是朱英统治期间的昙花一现,或许用不了太久的时间,又会回到曾经的轨迹之上去。这当然不是朱英想要的结果。所以,人口买卖开始盛行起来。海外的人口,被不断的转卖到大明这里,甚至于已经是催生出了大批的庄园主。之所以叫庄园主而不是地主,是因为这些土地都是掌控在朱英的手里,以租赁的形式给那些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的经济来源,除开海贸贸易之外,更是涉及到大量的人口引进。很早的时候,或者说当大明邸报开始盛行的时候
第634章 黑暗的大明太孙(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