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皇长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3章 名声大噪(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邸报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目前对于大明来说,邸报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他的经济效应。
别的地方因为距离的关系,所以传播要慢上很多,朱英并没有仓促的去安排各省立即就开办邸报。
如果舆论的枪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岂不是自找麻烦。
宁可慢一点,也不能失控。
朱英很年轻,年轻得过分,他有的是大把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理想的大明。
在邸报散去不过七日,京师的春闱科举,终于开始。
大明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春闱。
目前朱英主持的便是会试。
会试共分三场,每隔三日举行一场。
因为此次为恩科,所以在具体的时间上,和以往有些不同。
参加科举的学子,便就在京师等候通知。
“这贡院的环境,是真的差,能够从这地方考上来,也算是有些东西了。”
朱英巡视会试科举贡院,感叹着说道。
这里有上万个单间,也称号舍,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如同一个笼子般。
三场考试,每场三天,九天六夜的时间里,考生就只能待在这里小小的笼子中,吃喝拉撒,也都在此了。
现在科举还没开始,所以几乎没什么气味。
朱英完全能够想象,九天之后,这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会试的主办,主要负责的礼部,不过现在礼部尚书空缺,便就由礼部左右侍郎负责了。
考官则一般由翰林院这边出人。
毕竟翰林院代表了大明最高学术机构。
很快,在朱英的示意下,贡院大门敞开,上万的考生经过一番搜身后鱼贯而入。
按照自己的号牌,寻找响应的号舍。
“太孙殿下,可以开始了吗。”
户部左侍郎一脸堆笑的问道。
朱英道:“吃喝拉撒,人之常情,本宫听说在贡院考核之时,若是有学子如厕,便会在卷上盖上屎戳子,可有此事。”
户部左侍郎自不敢隐瞒:“回禀殿下,确有此事。”
朱英道:“至今日起,学子如厕由禁卫陪同,回来之后,卷上不得再盖有屎戳子这等图章。”
“贡院这边的屎戳子,从今往后全部废弃勿用,诸位可是听明白了。”
左右侍郎,还有翰林院来的考官,顿时起身作揖道:“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点点头,对郭忠吩咐道:“传令去吧。”
郭忠躬身道:“老奴遵令。”
随后对旁边几个小太监使个眼色,几人纷纷开始小跑起来,分别立于贡院数个区域。
郭忠见小太监们准备好了,便就高声朗道:
“传太孙殿下令旨,即刻起,学子如厕,不得再盖屎戳子!
!”
随着郭忠的声音响起,马上第二个小太监就开始复述高喊。
而后第三个,第四个。
传遍整个贡院起来。
听到这道令旨,所有的考生顿时就沸腾了起来,一些考生更是脸色涨得通红。
他们都是从乡试就考过来的,自然明白在科举之中,如厕的感觉,是有多么的难受。
绝大多数的考生,在参加科考的前,就已经开始停食,为了就是不用如厕。
家里贫穷的,便是清水馒头,顶多是带数个馒头,饿不死就行。
富裕点的,就带根人参,实在饿到不行了就啃一口吊命。
往往三场考试完成,所有的考生都要去了半条命。
在科举中因体弱昏迷者,早已经是常态了。
太孙殿下的这道令旨,跟救命又有什么区别。
当令旨被宣读完成之后,一道声音响起:“谢太孙殿下恩典!”
随着这道声音的响起,整个贡院所有学子共同高喊:“谢太孙殿下恩典!”
贡院考场就在秦淮河边,上万人的大喊,哪怕是并不整齐,也足以让秦淮轰动。
“这是怎么回事,怎得传出如此大喊。”
“听不明白吗,必然是太孙殿下施以仁慈。”
“也不知道是怎样的仁慈,这些学子们,怎的如此激动。”
“不必多想,如此大事,过两日必登邸报,到时候咱们就知晓了。”
学子们的情绪很激动,即便拿到了题卷,也过了好久才缓过来。
不过就考试而言,根本不缺这点时间。
三场的考试,真正受重视的只有第一场,考的便是经义。
所谓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
其实在这里有个误解,不是说每个学子,都得把四书五经全部畅通才行,在考试的时候,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本经。
所谓本经,就是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中确定一经作为自己的考试方向,学子只需做这上面的四题也就够了。
后面的四书义则是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新儒学的经典中出答三题。
是以考官准备的是二十三题,学子只需考七题即可。
朱英只是来走个过场,太孙的身份也不允许他一直守在这里。
临走的时候,朱英对户部左右侍郎吩咐道:“在这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有可能是我大明未来的尚书,侍郎,或是一地之父母官。”
“朝廷的科举,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用来折磨人才。”
“本宫会传令光禄寺,让他们为所有学子准备今日晚餐,包含明日两餐。”
“到时候尔等就多多费心了。”
左右侍郎闻言,也不敢多说,只能是躬身作揖:“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
朱英对于贡院的改革,第三日就刊登在了京师邸报之上。
太孙仁慈之名,响彻整个京师上下。
不管是还未参加科举的学子,亦或是参考过科举当官的官员,都为太孙殿下此举称好。
两个举动,让所有的学子感受到了太孙殿下的关心。
“仁明之君,仁明之君呐,何愁我大明不兴。”
“太孙殿下高义,上体天心,下恤黎民。”
短短不过半日的时间里,所有的文人都在为太孙殿下写诗歌颂。
“大孙这一招,真的是秒啊,咱从前太担心,大孙可能会遭到文人的抵制,这般过去后,天下文人对大孙无比赞颂,尽皆归心。”
朱元章笑哈哈的说道。
谣言桉的余波,直到现在都没有消失。
虽说京师这里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没人谈论,但在大明其他地方,实乃传播广泛。
即便是官府命令禁止,也抵挡不住有心人的传播。
在当今的社会,主要的传播对象,是商人吗?
不,是文人。
商人的传播在文人面前,真就是个弟弟。
朱元章彷若看到,所有关于大孙不利的言论,在这次科举之后,被彻底冲个粉碎。
“爷爷谬赞了,孙儿只是到了那贡院,听说了关于科考的一些章程规矩后,感觉对于学子们,过于严苛了一些。”
“科举如学子,犹如鲤鱼跃龙门,尤其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这些寒门学子,平日挑灯夜读,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身体孱弱得很。”
“这人呐,若是饿到极致,哪有什么思路可言,咱们挑选一些才人本就不易,若是这般导致一些原本才能出众者,因此名落孙山,岂不可惜。”
“科举从官后,就不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数年累积之政绩。”
“孙儿只是希望,想这些有想法为国效力的学子们,能够完全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朱英的语气很是认真,这是他内心中的真实想法。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大明在朱英看来,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其目的也很简单,便就是想把举荐从官这条,逐渐缩小,甚至是关闭开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朋党的存在,没有那么绝对。
大明中后叶时期,只需懂些文字,加以孝敬,就能通过举荐为官,科举这边反而遭了鄙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只会是加速一个王朝的崩塌。
虽说朱英已经在想办法普及教育,但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现在学堂里的学生,至少也

第413章 名声大噪(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