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1/2)
科举,在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而朱元璋对此,自然也是极为重视,往年的科举,都是由太子朱标负责。今年便让朱英负责。能够进入殿试的文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相当于站在了才华的顶尖。这些人可以从众多才子之中脱颖而出,情商可能不见得如何,但智商指定拔尖。朱元璋的意思也是简单,便是让朱英趁着这个机会,和今年科举的才子们提前熟悉,若是有能看得顺眼的,亦能提前收入班底之中。叶月清对于科举这块,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毕竟之前她主要负责的商业,情报打探这些。但是朱英知道,要想对大明的风俗进行一个改革性的变化,那么科举就是一个关键。南北榜事件,朱英当然是知道的。现在的大明,由于北方常年遭受征战,文化经济逐渐向南转移,这也就导致北方士子在文化素养上,比之南方士子要低上许多。至洪武三十年的时候,更是出现榜单上唯有南方士子上榜,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的事情。既然是由自己来负责科举,朱英自然会将南北榜之事,扼杀在摇篮之中。南北分开取士,这是目前最佳方式。还有之前朱英提出的多方面小科举,现在完全也可以布告天下了。不过在这个其中,朱英还打算开设武举。通过考核武艺选取人才的方式,最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建立武校,培养军事人才,始于唐,兴于宋。唐承隋制,至武则天时了,增设武科。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科制度,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呈现出体系化,成熟化的特点。而武举考核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弓马决高下。蒙元时期,对于汉人蔑视,自不愿见汉人习武,终元一代,并没有武举的开设。而在大明建国的前一年,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书,广求天下能人贤士。洪武三年八月,文科乡试如期而至。第二年会试,会试三场过后,第十天殿试,朱元璋亲自观骑射。朱元璋主张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大明朝正是由乱入治之时,朱元璋的心思是:通过科举取士,一次性选取出文武双全的人才。然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文举连试了三年,朱元璋认为这些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不堪重用,直接把科举给罢免了。、直到洪武十七年,礼部多次上奏请求开设科举,加上各地官员被朱元璋杀得厉害,官员缺口很大,这才重新开设科举。只是从此后只从文科取士,再无武举。洪武二十年的时候,礼部这边再度上奏请开武举,被朱元璋驳回。而后礼部尚书因罪降职后,至今礼部再无尚书人选。朱元璋不开武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看不上。一辈子打仗过来的他,看到那些后生晚辈的军事才能,就皱眉不已,军队随便抽出个百户出来,都要胜过这些士子十倍。而大明之中,百户何止成千上万。卫所制度,军户传承,让朱元璋觉得大明军事人才遍地开花,就没必要通过科举去寻找了。招来的武科状元这般弱,岂不是让人啼笑皆非吗。只是朱元璋哪里会想到,重文轻武的策略,影响到了整个大明的国运。英宗时期,大明就已经不复洪武,永乐两朝之威武霸气,亦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四起,边患严重。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挞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伟烈雄风。更开设武学,培养军事人才。听说瓦剌犯边,便轻启亲征之举,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立也因之搁浅。土木堡之变后,自此文盛武衰。后继宪宗,虽开设武举,然却无一人应试。明俗轻武人,乡有习武者,目为兵,不齿于所亲。由于明代士兵的户籍为军籍,和普通民籍有别,且犯罪的人就被罚去当兵,这使从兵跟罪犯的概念,相互混淆在一起。军士地位低下,多数世家宗族子弟,不以子孙中武举为荣,反以为耻,甚至认为这是自轻自贱,污损先祖的做法。即便大明推崇武举,也取得成效,然国炸已末,国运到了尽头。一幕幕的历史片段,如文字,如图像在朱英的脑海中跃过。国难思良将,家贫想贤妻。明末时期,多少抗倭名将,抗金统帅,八成皆为武举出身。沙场搏杀,虽为大明争夺了不少气运,然已无法力挽狂澜。大厦将倾,谱写出一场场悲泣乐章。“这般事情,当在源头便须掐断,武风悍勇,才可不遭外族凌辱。”“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正阳大道开房在即,而太孙婚典将会于正阳大道举行的消息,传遍整个京师大街小巷。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皇家婚事,于百姓之前举行。太孙此举,当为先例。这也让百姓们热情高涨。因为就这件事便以说明,太孙殿下极为亲民。凤冠霞帔,十里红妆,普天同庆,万民同欢。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画面。“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皇家婚典,真是走了大运啊,到时候说不得也须沾染一些喜气。”“我倒是想沾染喜气,不过太孙婚典,你当是我们这些百姓吗,再则说了,届时必定是护卫戒严,能一饱眼福,就已足矣。”“嘿,话可别这般说,你们可是知道,为庆祝太孙殿下婚典,群英商会最近可出了千万补贴,比之上次百万补贴,更甚十倍,且盛行三日。”“这般说来,咱们这些老百姓,还真是沾染到了太孙殿下的福气了。”“好家伙,千万贯宝钞,太孙殿下真是大手笔,咱这辈子都没见过这般多的钱财。”“好像谁就见过一般,说起来最近京师真是热闹,太孙殿下婚典之后,正阳大道开放,又有千万补贴,后面更是春闱科举,在这之后,据说咱们大明还要征伐倭国。”“还有辽东奴儿干沃土的事情,听得我都想去那边开荒了。”“可别忘记了,太孙殿下广开邸报,国家大事,刊登于上,往后这酒楼里,说书人便要多一项节目了。”酒楼里议论纷纷之时,突有一老头嚎啕大哭。旁人不解,随问之:“你这老头怎得这般。”老头举起自己半截胳膊:“我生于元末,受尽蒙元欺辱,自小过着如猪狗畜生般日子,天下反元,我亦举旗同往。”“得天之幸,沙场多年,留了条老命残喘,也就是丢了半截胳膊。”“如今得见我大明盛世光景,不由深感,今生无憾,是以情不自禁,让诸位看笑话了。”老头说完,作揖四方,那半截胳膊,尤为惹眼。听老头简述过往,竟是大明抗元老卒,众人不由心生敬佩。更有掌柜送来好酒。老头摆手拒绝:“老头子也算是沾了太孙福气,有退伍保障,一壶好酒还是购置得起,便就谢过掌柜了。”掌柜将酒至于桌上:“老将士,你与同袍,于沙场之上,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日大明之盛景,这壶酒,我不仅敬你,更敬这无数马革裹尸之烈士,请勿推辞。”“好!!!”此言一出,酒楼众人纷纷喝彩,老头更是饱含激动,单手按住酒壶,起身致谢。如酒楼一影,在京师四处皆有。自从数日前朱英心中暗自定下要盛行武科开始,就开始暗中引导舆论。说书在如今大明,是绝大多数百姓必不可少的一项消遣。若有心人自然会发现,最近京师大小酒楼的说书人,都增加了不少古今历史上的沙场英雄事迹。现在明初,历经元末大乱,武人的地位还算是不错的。许多少年,更是由此生出沙场立功之心。征倭在即,正是我辈少年,建功立业之时。某大酒楼二楼包间。“本王真没想法,当初的无心之举,却造就了如此局面,最近的京师,看得本王都有些陌生了。”朱棣端着酒杯,听着下面酒楼大堂的议论,颇有些唏嘘
第396章 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