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找死可就别怪我了轰轰轰轰!!!!!在朱英的号令下,五千火绳枪发出雷鸣般的大响,顿时烟雾缭绕,整个广场的玄甲卫都被烟雾所遮掩。当然,为安全起见,这火绳枪里并没有装火弹,也就是听个响。只是这响声,让承天门上的朱元璋发出兴奋的哈哈大笑。朱棣,朱棡,朱樉等藩王,也是面露兴奋之色。这是第一次,火绳枪真正的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展示。虽然火铳的作战,已经很是闻名,但对于百姓来说,一直都是处于听说中,真正亲眼见过的并不多。常规的火炮,还有各式火铳,都是作为辅助来用,对于战场有很大的因素,但没到绝对的地步。也从来没有说,一整个卫所都装备火铳。而这种新式火统,真正的颠覆了人们对于火铳的认知。“这,这是最新的火铳抢吗,他们的威力似乎更加的强劲,而且更加的精简,就是不知道实际威力到底如何。”皮儿马黑麻,马上就关注到了,和其他没见过世面的小国不同,皮儿马黑麻对于火铳的认知程度很高。在撒马尔罕那边,火器的运用正在不断的提高,也被所有的贵族开始重视。英法百年战争,当爱德华三世踌躇满志地准备对法兰西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时,黑死病开始肆虐。著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职位竟然因为黑死病而三次易主,最短者任职仅仅六天。在这种情况下,爱德华三世再也无力顾及同法兰西的争斗,只好于1360年,即元至正二十年,同法国签订《布勒丁尼和约》,宣布放弃对法兰西王位的要求。大明建国前四年,西历1364年,法兰西查理五世上台。他征召大量雇佣步兵取代连战连败的骑士部队,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战争是最好的催化剂,二十九年过去,现在的欧洲,黑火药正在快速的发展,并运用到战争中去。这样的变化,也带动了中亚地区的局势变化,帖木儿下,也出现了完全的炮兵部队。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欧洲英法战争的继续,加上文艺复苏的思想,开始进入大跃时代。反观大明,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虽有发展但极为缓慢。自始皇以来,中原王朝领先的世界的战力,开始发生改变。仅仅不到百年时间,大明的火器已经开始落后于欧洲。百余年后,大明火器的发展彻底落后,甚至需要进口佛朗机炮。而在这一刻枪声响起,代表大明未来的发展,将会重新回到世界的巅峰。距离十月初一,已经过去了三天。然而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对于大明将士的议论,从未有过停止。尤其是最后压轴三千玄甲卫,更是让许多人热血彭拜。从而也让许多汉子,有了一股加入大明军队的欲望。“大孙,咱已经很多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开心过,这次的阅兵,好,非常好,展现了咱大明的气势,尤其是那些小国使臣。”“咱听天界寺对的僧官传信过来,他们呀,最近对咱大明可是崇拜得很,甚至有不少的使臣,想要直接入咱们大明户籍。”“你说,这不是胡闹吧,他们都是自己国家的代表,加入咱们大明,算是个什么回事。”朱元璋裂开嘴,一边笑着,一边说道。在十月初一后,也是连着三天早朝给停了。这倒不是说朱元璋突然就变得懒散了,而是在阅兵后,朱元璋的喉咙嘶哑得太过厉害,无法说话。作为大明皇帝,这样的状态去上朝,肯定是有失皇家尊严。尤其是在大阅兵的刚刚过去。于是朱元璋干脆就趁着这个点,直接下达谕旨:与民同乐,停早朝三日。当然,早朝是不用上了,但也不存在放假,该干的活,一个也少不了。没有早朝,还有奏章嘛。有什么问题,那就通过奏章来表达。“爷爷,那些小国使臣,都是被咱们大明的军威给震慑了,所以才会如此。”“向他们展现一下咱们大明的厉害,这还是很有必要,免得一个个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朱英笑着回道。其实这样的对话,在昨日老爷子的嗓子恢复的差不多的时候,都已经被重复过很多次了。老爷子每次聊,都要把这件事翻出来说一说。朱英并没有烦躁。因为他知道,这是老爷子对自己的骄傲。朱元璋说完后,再次喝了一口热茶,太医嘱咐,唯有多喝热茶,才能让嗓子迅速恢复。放下茶杯,朱元璋继续道:“大孙,有建事你还不知道,咱听锦衣卫说,翰林院那边正商量着对付你呢。”朱英闻言有些奇怪,不由问道:“翰林院?他们对付我干嘛,我好像从未跟他们有多大的接触,难道是因为李翰林的缘故?”这也是朱英能够想到的地方,翰林院的李卫良,是之前给他送前宋典籍被朱英看上的人才。朱英发现李卫良的才华很高,最主要的是,在性格和原则上,都很有底线。这个人在明初没什么名气,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但才华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从那之后,朱英会给部分地方上的奏章,让李卫良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大概是朱英和翰林院唯一的交集了。其实本来在科举方面,朱英也是要和翰林院的学士们一同指定另外的选取人才通道。只是因为事情比较多,在这方面,还一直没有开始。所以听到老爷子说,翰林院要对付自己,真就是一头雾水。朱元璋笑呵呵解释道:“那还不是因为大孙太过优秀了,锦衣卫的密报里说呀,这些文人们,担心武人的地位会被提高,所以想要死谏,从而让咱对于将士们的待遇,进行限制。”“说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不知大孙如何看呀。”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脾性,指不定就是血洗翰林院了。大不了将这一批学士们,全部换掉。这天下读书人不多,可也不少,区区几十人,即便是什么文人领袖,也影响不了大局。朱元璋最懂这些所谓的读书人了,真要死到临头,求饶比谁都快。不过这次想看看大孙如何解决。这大明的将来,终究需要大孙独自前行。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早就忘记了,自己和大孙初见的时候,也曾用这句话教导过朱英。最后的结果自然也体现了出来,东南沿海屯兵几十万,大力建造海船。只等明年开春,远征倭国,拯救神州后裔。朱英坦然回道:“这些文人,断章取义倒是有一手。难道就忘记了在这后面还有一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吗。”“现如今,在孙儿看来,我大明要走的是精兵强将的路线,卫所军户,将会成为预备役的存在。”“在文,在武,都是需要一个平衡的点。”“而将士们职业化,专心对外,将会和普通百姓彻底分割开来,从而达到文武互不干扰的程度。”“地方上的安定,将会逐渐转移到大明治安司这边。”“自然,若是这般解释,这些文人们还要胡闹的话,孙儿也只能为他们感到惋惜。”听到大孙最后的话语,朱元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作为大明皇帝,君权神授,天下主宰。被几个文人掐住了脖子算什么事情,还真的去听他们的,将大明将士的待遇给降下来?这天下,是老朱家的天下,可不是这些个文人的天下。“好,待明日早朝,咱倒要看看这几个学士,会如何作死,希望他们识趣一点。”秦淮河畔。“马黑兄如何,我大明将士,可否还能入你的眼。”朱允炆笑着说道,语气里满是自豪。这几日来,他对于自家大兄,那真是一个心服口服。很多事情,只有在亲眼看到后,才会有极大的震撼。那天阅兵,他站在承天门上,看着下方一列列将士走后,也同样被这热血沸腾的一幕所感染。这样的阅兵,是朱允炆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他很清楚,这完全是大哥功劳。扪心自问,换作自己,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可
第296章 找死可就别怪我了(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