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第一兵法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二十章 弓弩指挥法,“火枪”夜战术(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入了腊月,天寒地冻,大鹿泽分寨,一月一次的合兵演阵再次开启。

    军中有战兵万人,两千留守巨鹿城,八千都在分寨。

    此次演兵与以往一样,分诸队列,战阵,步,弓,骑三军分演,还有三军并阵演练。

    半日后,演阵结束,在演阵所见,战兵们的阵列是越来越齐了。

    李孟羲判断阵势强弱的方法只有整齐这一点,也只会整齐这一点。

    结束后,李孟羲跟关羽走在营中,他们商议着操练事宜以及其他事务。

    走着走着走到了靶场,靶场中,遍地落着箭失,箭失零零散散乱七八糟,有好多士卒正在把地上的箭失收回。

    方才演阵时,弓弩队只放了一次箭,弓弩队在步阵之后,朝前抛射了一轮箭雨。

    当时旁观,觉得弓弩队队列整齐阵列丝毫不乱,觉得还行。

    可现在发现,箭雨射的极其散乱,箭支极其不集中。

    李孟羲停下脚步抬头问关羽,“关将军,你说,弓弩隔阵抛射时,该怎么射?”

    关羽想了想,“朝上射,还能怎么射?”

    “……那又如何使箭雨集中,你看,地上的箭射的乱七八糟,太散了。”

    李孟羲想问关羽集中箭雨之法,关羽思虑良久,不能回答。

    关羽都不知道,李孟羲就更不知道了。

    李孟羲坚定的认为,箭雨是有办法集中的。

    在校场,李孟羲召集弓弩手三百人,使其成方阵站立,然后,在阵前用粮食袋子挡了严严实实的一堵墙,完全遮挡住弓弩手的目光,这是为了模拟实战之时弓弩手们列阵后队,视线被前方步阵挡住的情况下的射击条件。

    在弓弩手前方,粮袋之后,六十步位置,某个地方数了一百个靶子。

    李孟羲指挥道,“往右上角抛射!”

    三百弓弩手立时张弓搭箭,弓弩拉响声嘎吱嘎吱响,一阵弓弦震响,箭失嗖嗖的飞了出去。

    连续多次射击,三百弓弩手,人发十失,共发三千失。

    射完,李孟羲去检查命中情况,结果检查了一番,足足三千根箭,命中的还不到十支箭。

    抛射命中率这么低,低到过分了。

    李孟羲郁闷的找到关羽,“关将军,看不见啊。要是步阵挡在前边,弓弩手都看不到前边,茫然抛射,射的太乱了。有无改良之法?”

    关羽抚须沉吟,他看着校场上四处散乱的卷箭,思索道,“若是有地势,弓弩手站在高处,不难看见。”

    换源app】

    李孟羲提出反对意见,他皱眉道,“有地势固然很好,可若无地势,又该如何?”

    问题很简单,问题不过是,弓弩手视线被前边的阵列挡住了而已,关羽皱眉想了良久,“要不,稍散阵势,人站稀一点,后边的人就能看见了。”

    李孟羲想了想,摇头,阵势散了容易被人家击溃。

    退而求次,关羽又想一法,他说,不必阵势皆散,可于一个个百人队之间留下缝隙,弓弩队百人长站缝隙之中负责观敌指挥。

    这个方法好了点,但仍不妥。

    激烈的大战中,阵势一点缝隙也不能有,稍微留点缝隙都可能落败。

    问题进入死胡同了,正这时,一骑回营斥候从面前经过。

    当看到斥候的时候,李孟羲和关羽突然灵感来临。

    “骑兵!(战马!)”

    两人不约而同的突然看向彼此异口同声的出声说到。

    太默契了,两人不由得笑了。

    步兵与步兵之间,前边严密的步兵阵势是肯定会遮挡后边的弓弩队的视线的,这是个无解难题。

    但,跳脱于步兵之外,问题就解决了。

    战马高出步兵不少,在马背上,直接能越过阵列阻挡,一下能看到对方阵势那里。

    视线问题直接解决了,李孟羲牵来一匹马,他爬到马背上,再次开始测试。

    还是那三百弓弩手,还是前边堵着道墙,啥也看不见。

    “听我令,右上角,射!”

    士卒们弯弓就射,箭雨嗖嗖抛飞出去。

    李孟羲在马背上,他有高度优势,他看到,士卒们漫撒出的箭雨离靶子相去甚远。

    “往前一点。”李孟羲指挥着。

    随着他出言提醒,士卒们放远了射界,把弩抬的更高,把弓拉的更开,又一波箭雨嗖嗖飞出去。

    在李孟羲的视角,他看到一蓬黑压压的箭雨越过靶子的所在,朝远远的位置去了。

    靶子就六十步远,这一下射到百步外了。

    “……再近一点,你们射太远了。”

    弓弩手们再次得了李孟羲的吩咐,他们这回放陡了弩,收了张弓的力道。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这回,又过了,这回射的又近了。

    “……稍微再远一点。”

    嗖嗖嗖……箭失仍是漫射,仍然离靶子区域相去甚远。

    “再远一点。”

    嗖嗖嗖。

    “再近一点。”

    ……

    “偏左了。”

    ……

    “又偏右了。”

    ……

    李孟羲在忙碌老半天之后,士卒们都累的没力气了,他仍然未能如愿把箭雨调度到目标区域。

    李孟羲这时意识到,不太行,发现问题了,弓弩部队指挥起来有些难。

    在弓弩手们歇息的间隙,李孟羲向弓弩手们传授着知识,李孟羲的想法是这样,他想把方向分成十二点钟,用钟表方向指名攻击方向,然后,再用角度指名射击高度。

    比如,“两点钟方向,四十五度抛射。”

    这是个同时能兼顾方向和射击距离的命令,只要士卒们能知道朝两点钟射击,只要能精确做到射击角度,那么几乎就可以将箭雨密集的投射到某一处极小的区域。

    可是,李孟羲传授知识失败了,讲了半天,士卒们勉强听懂了日晷和所谓十二点方向,可到角度这里,士卒们听的一脸茫然。

    李孟羲固然知道角度指挥法很好,可他同样知道,这个指挥方法只有在当士卒们经过学习之后才能使用。也就是说,这个方法有一定门槛。

    在极端的情况下,精锐士卒死伤殆尽,手里只有一堆没经过太多训练的新兵,又该如何指引射击,李孟羲陷入深思之中。

    李孟羲想到了弩,弩有望山,望山有距离刻度,于弩兵,只要指定了方向,再指定距离,弩兵看着望山直接就可以精确抛射。

    可,弓箭又该如何,弓箭要想有杀伤力,必需得拉满,于弓箭,想控制射击距离,只能调控角度。而角度又不好掌握,存在门槛,这就使得适用性不强。

    想不通就不想了,先练练再说,看士卒们歇的差不多了,李孟羲振作精神,他把士卒们叫起,再次开始训练。

    “还是右上角。听我令,射!”

    弓弩震响声中,数百箭失齐发。

    箭失乱七八糟的。
第九百二十章 弓弩指挥法,“火枪”夜战术(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