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第一兵法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三十八章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埋伏或说隐藏,李孟羲知晓一些很强的隐匿手段。

    他令士卒拿铁锹锄头在远离道边的荒地里,随意挖了一人大小的浅坑,接着使士卒爬入浅坑埋伏,再使另一人也趴在地上以作对比。

    离远去看,百步外,隐匿效果一眼分明,趴在地上那人,略凸出了地面,非常显眼;而藏在坑里的那人,藏身在地平线以下,隐秘了许多。

    但要是再往前走,趴在坑里的人还是能被看到。

    李孟羲寻思着,把隐藏手段再加强,他想到了牛逼的狙击手和吉利服。

    吉利服没有。

    可以做。

    找来许多干草,树枝树叶之类的,乱七八糟往一士卒身上绑去,把士卒绑成了一个浑身是草的草人。

    然后,身上绑了草的士卒再往坑里一爬,离远去看,更隐秘了。

    但离得近的话,还是能看见。

    虽说士卒身上缠了许多草,看不见人了,但大致能看出一个人体的轮廓。

    想起来了,似乎狙击手隐藏的方法是,除了是用草树枝什么的和周围环境融合,还有重要的一点,分解身体的视觉效果。

    前一点,很容易理解。

    在雪地,用白布隐藏,在沙滩,用黄布,在树林,用绿色加树枝藤蔓叶子之类。

    第二点,分解视觉效果。

    简单来说,一个有人的轮廓的草人,丢在草地中,虽然从颜色,从材质,跟草地非常搭配,但突然一个人形轮廓在那里,显眼非常。

    所以,如果要更融入环境,应该通过伪装,把人体轮廓外形给分解,让人一眼看过去,都看不到人的形状。

    分解人体轮廓的方法,李孟羲不甚清楚,粗略想来,应该是让人头不像头,手不像手,躯干不像躯干,自然,人就不像人,没有了人形,便是隐藏,用伪装让身体轮廓尽可能的远离人体的故有形状,越接近附近环境越好。

    所以便有了吉利服。

    吉利服一个显着外形特点,看不出袖子,看不出头,看不出腰,也看不见腿,整个一坨,地上一趴就是一块草皮,胳膊腿全都没有,根本看不出人的外形轮廓。

    李孟羲自觉大致明白了隐匿技术的关键,可他瞅了瞅周围,没有足够的东西去做正经的伪装工具。

    李孟羲只好再想其他办法,办法有挖沟,沟上放木板,木板上盖土,土上铺草皮。

    这样,真就【善匿者藏于九地之下】了,足够强大的隐匿术,敌军斥候走到十步以内都不能瞅见。

    李孟羲把想法告知关羽,关羽颇感头痛。

    关羽目光随意扫了一眼面前的荒草地,这要是挖许多沟,沟上再铺木板,得多废多大功夫。

    隐藏数万人的工量,稍微一算,关羽就觉得难。

    “……还是罢了羲儿,太费事。”关羽皱眉道,“远伏三百步外,足以潜藏。”

    李孟羲不解的看着关羽,“可若官军斥候离开大道探查,看见我军伏兵,又待如何?”

    关羽澹澹道,“看见便看见。伏之不能,出之,亦为合围之势,亦能惧慑官军。”

    李孟羲迟疑片刻,最后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关羽的说法。

    ——

    自官军营寨沿大道东出三五里,石岗坡,十字路口左近,方圆一里左右巨大范围,离大道三百步处,关羽等人用绳索和枪索,一点点丈量了土地,并用树木做标识,用铁锹挖出的一个个坑做队列定位点,用锄头把坑与坑相连,做为预备阵线的前排定位。

    忙了快半个上午,终于忙完了。

    只要把兵调过来,不用再废心思布置和协调人力,按着留在地上的坑洼,一坑洼处留一千人队,千人队拉成三排枪阵,队列长度刚好是够的,刚好跟留出的空间相匹配。

    此是用尺子量出的,精确到步的预包围圈。

    细思包围网已安排妥当,李孟羲脑海中预演了一下两日之后的情景——

    两日后,皇甫嵩逃脱包围圈,涿州军并未在后追赶,皇甫嵩惶惶走数里,终于稳住心神。

    此时,皇甫嵩正好到十字路口处,涿州军没有追兵追来,且四下开阔,往前地势变得狭塞,若整军反攻,正是其时。

    于是,皇甫嵩就在十字路口立刻人马调动,整顿兵马,欲反杀回去。

    待皇甫嵩刚把兵马聚拢,四下伏兵,突然杀出……

    问题似乎就在这里,伏兵如何能知皇甫嵩刚把兵马整顿好?

    埋伏几百步外,士卒全都趴在地上,几百步外发生了什么,全然看不见,如何能知伏兵出击的时机。

    而伏兵行动的时间又至关重要,出兵过早,皇甫嵩还未聚拢兵力,出兵过晚,皇甫嵩已经反杀回去了。

    李孟羲想到的是,使人伏于路边沟里,以作瞭望,见皇甫嵩把兵力聚拢,正在整队,伏兵立刻发一个信号弹,使几百步外之伏兵能知信号。

    可是,没有信号弹……

    鸣镝倒是可以。

    先前所想,可以挖沟盖土高级隐藏手段的方法,现在可以用了。

    于大道旁百步外,挖坑,坑上盖木板,木板上盖土,土上放草皮,做好伪装。

    观察手就藏在沟里,待看见皇甫嵩果真停下行军,开始原地调兵布阵,待他阵势拉好一半,走不能走,退不能立退之时,观察手立刻拿出弓箭,射出鸣镝。

    鸣镝啾的一声朝后射出,飞几十步之后,伏兵闻声知令。

    说起鸣镝,关羽倒想起了一事。

    前夜之时,当时夜发鸣镝下令撤退,当时紧急,却不想,搭弓射箭,一发鸣镝射出,未响。

    若不是另有张飞适时发箭,说不得当时得多增许多伤亡。

    关羽道,“发鸣镝之时,可数箭同发。如此,万一有箭不鸣,同发三箭,总有一箭能鸣。”

    鸣镝算是比较复杂的武器,因制作工艺和品控方面等等不足,鸣镝是有哑火几率的。

    而鸣镝用时,又是传令之时,若因鸣镝损坏,发令不成,稍有耽搁,则贻误军情。

    所以,发鸣镝之时,数箭齐发,则能提高容错率。

    李孟羲恍然,这的确可以。

    不过,关羽说可数箭同发,倒让李孟羲想起来了,似乎古代有很多勐人,能一弓发数箭,一下射死数个敌将,勐地一塌湖涂。
第五百三十八章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