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第一兵法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陵不配称名将(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若无法精确控制,多放一顿少放一顿的,控制不好,可能还未到预计的时间,就把粮给吃完了。

    放在小层面上说,一什人分配不好口粮,就可能时不时的会因为过早的把军粮吃完了,又不敢去跟将军再要粮,怕被训斥,然后饿了一天,然后饿的没劲,又碰上敌军,要作战,又没力气,所以被敌军的砍死的概率太大了。

    放在大层面来说,若是大军不能精确的统计出粮食的数目,并精确的下发,每次发放军粮都有误差,误差累加起来,就会是巨大的误差。

    军粮如果比预估的早了数天耗尽,很要命的。

    饥饿对战斗力影响极大,饿一天,一士兵战斗力就大降,饿上两天,纵然是吕布的武力值,也得下滑成华雄,若是饿上三天,军中士气大降,士兵连武器都快要拿不动了,军无战力,等着打败仗吧。

    现在全军有没有精确统计出军粮数额,暂且未知。

    李孟羲猜测,现在军中,每七日一次的军粮怎么分配的,应该是,全由各个小队长自决的。

    正如前边李孟羲所想,若是守城的时候,全依靠小队长的道德操守,会出问题的。因为不可避免的有着小队长贪生怕死,逼着别人往前冲,他自己躲在后面。

    万一正守城呢,矛盾激化了,城墙就完蛋了。

    放在军粮分配上,也是这样。

    把军粮分配的公平与否,依赖于伍长什长的个人操守,太不靠谱了。

    人,是最不靠谱和容易出意外的不确定因素。

    万一有个混账什长,每次吃饭,总先给自己盛一碗稠的,留稀的给别人。官大一级压死人,士兵敢怒不敢言。

    长此以往,矛盾积累。

    若等某个月黑风高夜,天冷的冻死狗。

    这次,狗日的什长,又是一勺把稠粥全给自己成了。

    万一矛盾于此时激化,同伙之人拔刀相向,黑灯瞎火的,一有厮斗之声,全营皆动,一不小心就炸营了,然后死伤无数。

    这种意外有可能会发生的,而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应该避免此类事情。

    有活生生的反面例子,就比如李陵。汉将五千步军借地势之利,射杀了匈奴数万人,眼看眼看匈奴就要溃逃了,此本是惊天动地的一场大胜,本是不世之功。

    可是李陵军队的管理有问题,内讧了,李陵的部下跟李陵有矛盾,跑去跟匈奴说,李陵的箭已经用完了。

    然后匈奴得到情报,全军压上,李陵个软骨头投降了。

    本来,李陵以五千步足,在十几万骑兵的包围下,不仅大败匈奴,还射杀匈奴数万人,如此耀眼的战绩,够青史留名了。

    结果,李陵翻车了。

    李孟羲都怀疑,到底是怎样的矛盾,让李陵下属军官忍都忍不了,宁可投敌,也恨不得弄死李陵。

    有人说,李陵也是名将,只是运气不好。

    名将?笑了。

    大汉名将多矣,他败军之将李陵,排不上号。

    李陵不配称名将!作为一军统帅,不能察觉军队内部的矛盾,矛盾大到手下将领临阵倒戈,这就是李陵能力上的极度不足。

    李陵是运气不好?

    恰恰相反,李陵运气好极了!

    败军之将,投降了匈奴,还能被匈奴人封王,得享荣华富贵。

    真要是运气不好,凭李陵稀烂的管理能力,和下级军官矛盾之深,李陵真要运气不好,他的下属军官,直接夜里拿刀把李陵人头砍了去投匈奴了。

    李陵没被人砍了头,还活着成了匈奴的王,运气好极了。

    天才和蠢货往往只差了一步,一步料到,便能成不世之功,一步出错,便成笑话。

    兵道危行,不可不处处谨慎。

    李孟羲站在陶瓮边,盯着篝火和瓮发呆,只让过来效力的乡勇们误以为李孟羲是盯着看谁有没有偷拿粮食,一个个紧张的不行,干活升火用了十二分的投入。

    又一个疏漏点,李孟羲无端的联想之下,便发现了。

    口粮!

    对士兵们来说,粮饷不是小事,而是头等大事,无饷或许还能稍忍,粮食分配不公,得饿肚子,会触犯士兵底线的。

    粮饷要如何分配非公平,李孟羲认为,应该以军律令之,以军法严之,使负责分配粮食的最低一级小队长不敢明目张胆的中饱私囊。

    为了使军律更有效用,应该加上对军官们的考核制度。

    但有劣迹者,立刻革除军职,以儆效尤。

    若有了此定期的审查制度,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

    由此又可以关联到其他问题,除了在口粮分配,还有日常劳作,行军之时,有没有混账小队长让别人帮他拿兵器之类的事,都可通过内部审查的方法,予以严禁。

    李孟羲顺着思路深往下想,想到了很多之前未能想到的东西。

    军中应有负责抓纪律,专盯不良行为的纠察制度和纠察人员。

    而不管是内部的自查制度,还是纠察人员,目前军中都没有。

    不仅没有这些,连军令都还一直没有一套明确的明文规定的军令。

    义军草创,真的是处处毛毛糙糙,哪里都能有问题,跟精雕细琢出的堪称精兵的军队相比,差的太远。

    李孟羲眉头紧皱。

    ——

    晚饭,李孟羲是和妇孺营一起吃的,没去和刘玄德一起吃。

    不知怎么回事,粥熬的很稠,每一灶都熬的稠,稠的跟干饭一样,一顿能当两顿了。

    李孟羲还不知道,正因为他站人家伙夫面前,伙夫怕李孟羲不满意,才把粮往多了放。

    吃着饭,李孟羲想到,按当初涿州城的分粥方法,大人小孩儿,都应该是一人份的粥。

    固然,小孩子饭量小,可能都吃不完一碗粥,但小孩子吃不完,家长可以吃啊。

    正因为带着小朋友,大人才理应应当多吃一点。

    因为相比孤零零一人的民夫,带着小孩儿的民夫,就要保护小孩子,多吃点粮,就能多有点力气,才能更好的保护小孩子。

    大人小孩儿都满份额的食物,这很合理,很公平。

    可是,貌似方才,伙夫给妇孺们打饭时,给大人满勺,给小孩子只半勺。

    伙夫的打饭方法合情合理,但是,与李孟羲的想法不合。

    那就不对。

    这又是问题了。

    有心想把伙夫们叫过来,交代一下,可吃着饭呢,不好打扰,只能等饭吃完了再交代。

    李孟羲想着东西,吃饭都吃不香了,没味道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