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火热1990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7章:产量上不去?(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明明原材料供应充足,工人也按部就班的工作,没有偷懒,始终在干活。

    但产量就是上不去。

    最后找了几个专家来看看到底是哪个管理环节出了问题。

    这个事情,催生一个名词“霍桑实验”

    非常小众的词语,但在管理学上,却出现颠覆性认知。

    以前的人们认为,搞管理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把事做好,完成目标。

    重点在于标准流程。

    就像武长风制定下来的工厂运转制度一样。

    含有一丝冰冷的味道。

    这个制度无可厚非,是保证工厂运转的基石。

    但是。

    一场霍桑实验,让这个理论引起相当大的争论。

    这个实验前前后后,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中就有一段故事是这样的:

    在老美的西屋电器公司,霍桑续电器装配工厂,来了几个哈佛大学的专家。

    安卓苹果均可。】

    要为这家工厂解决为什么产量上不去的原因。

    在这家工厂,工人每天只做一件事,在碳棒上绕铜线。

    管理者就发现,职工的生产效率非常低。

    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

    而且,产量下滑,质量问题也很严重。

    所以,这群哈佛的教授专家就被请来了。

    这些教授专家提出一个假设:人的生产业绩跟环境有直接关系。

    环境好了,业绩上升。反之,下降。

    这个前提大家都能理解。

    比如,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流程,有专业的老师。

    学习起来就很快。

    如果大家坐着小马扎,在寒风天气中瑟瑟发抖,老师拿着搬砖和皮鞭。

    这种教学效率一定是非常低的。

    这是共识。

    然而,霍桑实验表明。

    这个理论竟然是错的!

    在霍桑工厂内。

    教授们走入车间。

    发现这些工人身边都有一盏昏暗的台灯。

    是为了提高照明,让缠绕铜线提供清晰的视野。

    教授们先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然后将台灯移动一个角度,让照明环境更加明亮。

    教授们发现,生产效率提高了!

    接着,教授将昏暗的台灯都换上更加明亮的灯泡。

    效率还在提高!

    这说明什么?

    环境改善了,生产效率在上升。

    也很好的印证了刚开始提出的假设。

    效率很明显,一天时间,产量开始增加了。

    双方皆大欢喜。

    按照道理来说,工厂方面应该知道环境改善会造成生产效率上升。

    根本用不着请教授来帮忙解决问题。

    但是,事情得看两面性。

    到这里,研究就应该结束了。

    可是,做研究要研究两面性。

    研究完亮,还要研究暗。

    第二天。

    一群教授和专家又下到车间。

    将工人身边的台灯全部撤掉。

    环境变的恶劣的。

    按照假设,生产效率应该直线下降。

    但是……

    诡异的是。

    工人的产量依旧在直线上升!

    当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特么是什么情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