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成了仁宗之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三六章 见识的差距(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年少时靠着成年人的能力,对现在的典籍死记硬背了不少,他真正理解的都是当初孙复解说的,没本事衍生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了。

    至于这庭辩唉,对赵曦而言,只是看个热闹,人家不用白话讲明白,他还是晕晕乎乎的。

    可惜,这庭辩,是一个个显摆才华的,谁会用大白话讲

    若是经典的释义,或许赵曦还能听出门道来,好歹是接受过讲授的。

    可这对于道的一家之言,全是各自的体会,云里雾里的话,似是而非的言辞,还真的做不到全明了。

    别看这群士子朝臣在颔首点头,赵曦觉得他们也是一知半解,只是不好意思,硬撑着装懂而已。

    听不懂他们的旁征博引,但对于核心要义,赵曦能很清晰的捕捉到。

    比如张载的太虚即气、一物两体,撇开他云里雾里的词汇,归结他学术的本质。赵曦还真觉得有点道理。

    倘若把张载那个什么气换成分子跟后世的科学理论有一定的契合。

    而他提到的道是气化过程,说是在论道,倒不如说他在臆想物理化学反应。

    后世有一种说法,说汉民族没有科学,只有技术。从张载的学说特征中,赵曦却看到了科学的朦胧意识。

    可惜,文运昌盛,大多是在穷经皓首上,都把精力放在故纸堆里,没有那个精英会沉下心去究竟物质的本质。

    当然,科考应该负有责任,份量还不少毕竟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想多了赵曦想过改变,但是这真的需要慢慢来。

    再说辩驳者,这程灏和程颐听闻跟这张载还沾亲带故的,在道统之争上撇开了这些。

    二程的理论,倒是纯粹的谈论义理。

    只是他哥俩侧重于人,而对本源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及而已。更侧重于人道的论述。

    是对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具体化,详细化。

    着重论述如何遵循这个叫做天的道,君臣、父子是伦理学。

    这应该是后世理学的根源,但赵曦并没有听到被后世辱骂的一些内容,只是在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规则而已。

    在如今这个时代,或许到后世,乃至任何时代,二程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

    地位尊卑、阶层分明,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

    这是道,同样更是礼仪的教化根本。

    若说二程的理学是阐述人与人之间的道,司马光讲述的道,就是直接局限在单个人的个体上了。

    尽管司马光也提到了天之道,扯的有点玄乎。

    司马光的观点就一个诚字,他认为天以诚为主旨,人该思诚而明诚,从而与天之诚殊途同归,实现天人合一。

    天是不是诚,又如何做到诚的,这没法论证。再说了,天是什么,都只在心里有个概念,好像不说大家也都清楚。

    但司马光也做不到去论天去,所以,他的陈述大多集中在人为什么要诚,怎样能做到诚的问题上。

    赵曦不认为已经开辩的这三家观点有冲突,或者说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可在他们看来就是道的根基不同。

    气、理、诚,三者那个才是道在这个问题上,一个个你一言我一语的辩着。

    他们真正争辩的,从根子上就已经错了。这是宏观和微观的区别,他们因为过于看重学术的影响力,而没去注意各自理论的相辅相成。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軟體,安卓手機需oge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