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包围圈,只不过是辽军堵死了耶律乙辛往各个方向逃跑的路,并不是就做到了几十万骑兵直接面对叛军的程度。
    因为,这是一开始,还没有实行对叛军战略空间压缩的部署。
    “耶律乙辛赢下了第一战……”
    从北辽围剿耶律乙辛开始,赵曦又重新开始每日到议事厅了。
    在外界舆论造势完成后,朝廷需要随时把握出兵时机。
    而耶律乙辛这些叛军的战况,决定着大宋出兵的决断。
    虽然已经注定是要出兵了,可还是需要有个师出有名……就是这么操蛋。
    不过好像后世也是如此。
    不过,后世是把这个名,做给他国看,而大宋需要一个名头,用于将来记载时说的过去,也为堵住士林的嘴。
    “从这第一战,可以看出,耶律乙辛算得上是一个战术大家。”
    内阁中,真正统帅过军伍的,也就王韶一个人,真正领军打战的也只有王韶。
    王韶能想想当时的战局。
    “包围圈形成,趁北辽朝廷的队伍立足未稳,相互沟通不畅通时,快速做出北上逃窜的假象,而将大部队伏击…~”
    “这一战,耶律乙辛可以看出,耶律乙辛对战场时机的把握相当准确,并且能做出最正确的应对。”
    王韶的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
    “王相,我等都知道,骑兵或者步卒列阵作战,最为关键的是士气。”
    “如今耶律乙辛率领的叛军,在面对大包围之势形成时,保持英勇作战的士气很难,他是如何做到的?”
    确实,大包围已经形成,几乎没有任何活命的机会…~别说什么置于死地,无所顾忌。任何人,在面对死亡时,都做不到坦然。
    明知道必死时,爆发战力的可能性太小了。
    “这个,我也疑惑……”
    “不必疑惑。倘若耶律乙辛给了叛军生的希望,这样的士气就不奇怪了。”
    心里战,或者说战前鼓勇气,统一思想,赵曦才是相对了解的。
    “谁都知道是死局,叛军生的希望在哪?”
    王安石也问询了。
    “耶律乙辛给叛军生的希望不在北辽,而在我大宋。”
    “在大宋?”
    不是怀疑官家,是想不通。
    这是所知障,诸位所知道的,所了解的,形成了自我思维的障碍。
    “就如当下在我大宋境内的舆情一样,都觉得叛军是有生存希望的…~”
    “官家,是说叛军只知道我大宋在为他们奔走的信息?可耶律乙辛不应该想不到呀!”
    “若他耶律乙辛想到了,却反方向利用呢?”
    赵曦不得不承认,耶律乙辛不仅仅是个战术大家,更是一个权谋大家。
    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