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样,对于耶律乙辛而言,是最有可能获得事成的机会,还是唯一的胜算。”
    “萧观音被赐死,想必后族会有怨恨,而上京道、西北招讨司鞭长难及。耶律乙辛估计想尽快结束战斗吧……”
    吕惠卿格局不算大,能看到阴谋诡计,却看不到大局在哪。
    其实……
    “萧氏是后族,不止萧观音一位皇后。北辽从立国以来,萧氏贤后频出,萧氏对北辽的忠诚恐怕不会因萧观音之事有所减弱。”
    “即便有,也只仅限于后辈以及萧观音亲近的势力。在大势面前,这都不算什么。”
    王安石是忠贞爱国的品质,考虑问题的切入口不同,看到的层面也不同。
    赵曦暂时没掺合内阁的讨论,这本来就是一次试探,倒是不急做决断,可以先看看形势。
    “恐怕耶律乙辛是有恃无恐……”
    苏辙,看问题很独到,也有深度。就比如现在所说的…~
    “国朝已经陈兵边境,如果就这样撤回来…~不说一鼓作气再而衰的问题,就单纯说官家试探的意图,也达不到。”
    “北辽这些年在对骑兵进行火器的针对性训练,面对国朝火器的作战是否有提高?国朝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有个试探。”
    “所以,边境的阵势铺开,不管怎样,都需要打一两场战来看看。耶律乙辛这是阳谋,是国朝不得不配合做戏的阳谋。”
    “我甚至在想,很可能在耶律乙辛起事之初,就已经预料到国朝的反应了。”
    苏辙所说的,让内阁有些颓然。
    原本自认为是时机,当时机是敌方故意留给己方时,那就肯定不再是时机了。
    都是精英,这感觉不好,很不好。
    “确实,耶律乙辛是阳谋,是国朝不得不配合的阳谋。朕也明白这点,或者说从开始就考虑到了。”
    “这样说吧,有了这样的时机,国朝若一点表示都没有,也太对不起耶律乙辛的筹划了。当然,咱们自己也心里过不去。”
    “大宋想的燕云,敌对是北辽,不论耶律乙辛还是北辽皇帝,对大宋而言都无所谓。即便没有耶律乙辛谋反的事,这两年之内,国朝也必须跟北辽打一场局部战争,以便验证双方的战力。”
    信心难树立,却很容易失掉。哪怕满朝臣工都被埋了,赵曦这时候也得鼓劲。
    “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北辽内乱是国朝期望的。所以,虽然国朝不屑于与耶律乙辛同流合污,倒不影响对北辽内乱的事推波助澜。”
    “所以,朕倒觉得,这次试探性的作战,倒是示敌以弱的效果好一些。”
第八九二章 这是阳谋(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