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征战的,朝廷应该会转为新军,并成为职业军卒。适合营造的,将面向国营寺安排,而没有任何特长和侧重的,才是真正的义务军卒。”
    “如此一来,不仅仅是解决了朝廷兵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为朝廷遴选出基层的校尉。最后,也应该是朝廷的终极目标…~经过多年的役兵法实施,国朝将实现全民皆兵的境况……”
    “当然,这种全民皆兵,并不是全民新军。新军是纯粹的征战军伍,工程军卒将补充国朝各类作坊的新旧代谢,而义务军卒,在经过军营的训练后,回到家乡能担任维护地方安靖的职能!”
    苏轼的聪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不热衷于理政,并不是说他不具备理政的思维和能力,而是单纯的不喜欢。
    这一番话,就是蔡确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见识。
    ……
    “这是苏轼说的?”赵曦看到荆湖路的讨论记录,居然有一阵诧异。
    “中正,把讲武堂苏辙的发言找出来……”
    若是苏辙有这样的见识,赵曦一点都不会奇怪。从青苗法推行之初,苏辙奉命外调,当初形成的报告,赵曦就看出了苏辙的治政能力。
    至于苏轼,虽然赵曦没有把他看成柳三变一样的人物,对于苏轼的治政能力,他没敢去奢望。
    人的精力有限,当专注于某一项时,其他方面很难再有大的作为。
    苏轼在士林文坛的名望,基本可以确定,苏轼所专注的方向。
    对于苏轼如今的做到推官的职位,在赵曦看来,完全是原本国朝擢升的程序决定的……举官一项,并没有跟政绩相关联。
    “官家,这是讲武堂的讨论稿……”
    赵曦翻看着讲武堂的讨论记录,看到苏辙的发言……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苏辙属于在其位谋其政,更多的是从讲武堂的职能之于役兵法该如何。
    这并不是说苏辙没有大局观,而是苏辙最懂得职守。
    当初他奉命调查青苗法也是如此。
    难不成苏轼本来是有治政能力的?赵曦也有些含糊了。
    再想想原本历史记录中苏轼的经历……
    王安石实行新法,他持反对意见,当司马光主持朝政,要全面废除新法时,他又反对司马光的做法……
    可不管是原本历史的记载,还是赵曦来到这个时代,苏轼都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绩。
    算了……赵曦也是执着了。偌大的国朝,自己真的没必要用心去关注一个州府的推官,那怕他在士林文坛声望很高也没必要。
    是金子总会发光,倘若苏轼在治政上真的有一套,就现在的官员考评细则,不担心他被埋没。
    有的人对政务天生有敏锐性,但执行力却很差。且看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