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狁正苦于匈奴就此撤兵不甘心,而秦军却又久久不来攻。
    于是革庾就献策道:
    “若是想要秦军来攻,那还不简单?”
    “我等只需假作撤退却潜伏在附近。”
    “我等是骑兵可日行百余里,守在五十里外秦军便无法发现。”
    “到时我等突然杀个回马枪……”
    革庾说的是对的。
    虽说沙漠地区地势平坦目力所及甚远,但再远也远不到五十里之外。
    就算以侦骑探查,要把方圆五十里外探查个遍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得到的。
    而到时秦军已经被围在姑师了。
    这其中只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秦军擅守,若秦军占了姑师之后匈奴便久攻不下又如何是好?
    于是匈奴就在离开之前将姑师城墙大部摧毁。
    将城墙摧毁也就罢了,这可以理解为匈奴在泄愤。
    但匈奴偏要在城墙四面都开了个大口。
    这没有引起姑师贵族的注意,包括道民君在内。
    这并不奇怪,道民君有的手腕也只是外交上的,顶多政治上还有点头脑……说政治头脑都有些过了,姑师总人口不过两万余,又如何能称得上“政治”,这在大秦差不多也就是个里典的水平,何况道民君还未真正的管理过这许多人。
    其它贵族不管是“手握重兵”的大臣也好,“年少有为”的乡善君也罢,都没有大战经验于是也谈不上什么军事谋略。
    于是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即便他们到了姑师城亲眼看到也没往心里去。
    但沈兵却第一时间就发觉这其中有诈。
    沈兵还多问了探子一句:
    “饮水可曾被匈奴下毒或是填埋?”
    探子回答:
    “不曾填埋,我等还取过姑师城内的饮水,不曾被下过毒。”
    于是匈奴的意图就很明显了。
    沙漠地区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水。
    匈奴若是要泄愤想让秦军或姑师军民难受的话,在水里下毒就是最简单、最快速、最省力的做法,何必要费那么多力气摧毁城墙?
    而且还不只摧毁一面,摧毁的是四面。
    所以沈兵第一时间就判断这是匈奴以假撤退引秦军进攻姑师,接着匈奴再围而歼之。
    这个办法的确有效。
    因为秦军在姑师一带不过八千余人,如果要留守交河、萨尔两城寨的话,来攻姑师的兵力或许只有六、七千。
    而匈奴数万大军以快马将姑师一围,再加上城墙各面都有缺口……不说下马步战了,就算用脚踩也能将姑师踏平吧。
    秦军主力要是在姑师被围歼,那么交河、萨尔两城寨也就保不住了。
    到时匈奴岂不是又可以夺回主动权?
    这也是匈奴不给水源下毒的原因之一……匈奴还打算继续守姑师,因此需要这些饮水。
    匈奴又哪里会想到,那些在黑暗中“来攻”姑师的数千人并非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