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燕对政事所知不多,于是便建议道:
    “大王,不若我等以百姓亲属为质,一旦百姓逃走便治其亲属之罪!”
    楚王启只反问了一句:
    “我等户籍可登记完善?”
    “且城内或可用此法管理,住在城外的百姓如何制止?”
    这么一说项燕就没话了。
    楚国由于其国情原因户籍登记十分混乱,尤其是在战时新迁入许多劳力之后就更是一团糟,此时就算想实施项燕的“以亲属为质”的方法都办不到。
    顿了下,项燕只能问道:
    “那么,以大王之见……”
    楚王启皱了皱眉头,回答道:
    “为今之计,就只有与秦国一般变法。”
    要知道楚王启可是在秦国任过相邦的,所以当然知道该怎么面对这问题:
    面对秦国更优越的制度,周边国家比如赵、魏、韩,要么跟秦国一样变法要么就等着人口流失最终灭亡。
    楚国之所以受影响较小,是因为其与秦国接壤处是西北方向巴蜀一带交通极为不便,于是楚国制度才能一直保持到现在。
    但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正因为楚国距秦国较远没有改革危机,于是尽管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却因为没有改革而形同一盘散沙。
    此时危机终于来了,秦军就在淮北。
    若没有沈兵传单的宣传攻势的话,楚国只怕还有数月的缓冲时间……通讯落后消息传播得慢,而且范围也不大同时也容易封锁。
    但沈兵宣传攻势一出,这绝对的制度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并激化了其内部矛盾。
    结果就楚国若要阻止人口流失,就必须采用秦国一样的制度,这样一来秦国的制度对楚民就不再有吸引力……双方都一样了,当然没人愿意背景离乡。
    然而……
    项燕却迟疑的说道:
    “大王,我等若是变法,亦即要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岂会甘心?”
    这一点楚王启也考虑过。
    确切的说不是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的封地明面上还是各族的……就像秦国一样,只不过各族不再拥有百姓的管理权,管理权全部收归、集中到楚王启手里。
    那各族又会服气?
    想了想,楚王启就回道:
    “若是不变法,楚国便要亡了,又何来封地?”
    “召集各族来朝,共同商议改革一事。”
    项燕应了声,就派人将楚王启的命令发布了下去。
    可尽管项燕这么做了,心里却一点都不抱希望,因为他知道这些楚国贵族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几天后各族都派出使者赶到了洞庭。
    昭氏来的是老臣昭恤,屈氏是屈惟,景氏是景柽,都是各大族能说得上话的人。
    见此项燕心下稍定。
    因为这就说明各族对此事颇为重视,毕竟此时面临更大困难的是他们而非楚王启,所以也在急于寻求解决之道。
    另外还有斗氏、班氏等小族,来的人倒是比之前楚王负刍召集朝会时更齐了。
    也不知是楚王启的威信还是因为形势所迫。
    众人济济一堂朝楚王启施礼,倒也颇有些样子。
    楚王启满意的点了点头,示意众人起身后就说道:
    “诸卿应知此次为何朝会。”
    “秦国大军压境又以告示蛊惑我大楚子民,如今百姓纷纷北上,不知诸卿有何对策?”
    这是楚王启的手腕。
    其实楚王启打从一开始就知道,甚至决定怎么做了,但他不会直截了当的就说你们要怎么怎么滴……这就显得楚王启刚愎自用不尊重各贵族的意见。
第二百八十一章 变法(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