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古代去种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九十二章 迁都(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于是,点点头对陈漫云说:“那好,我们再四处转转,然后就回去安排人手,来这里驻守!”

    梁梓墨说完,拉着陈曼云的小手就双双飞上高空。

    在空中往下看,他们看见在刘家村周围,笼罩着一层浓浓的黑烟。

    陈曼云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这刘家村,就像是坐落在火山边上一样?

    火山?石油?啊?不好!

    这,这这这,这齐国都城周围,没有山脉,只有河流。

    怎么会有火山的迹象呢?难道上次地震,地质变革?

    把地下的岩浆,都挤压到这边来了?

    不行,现在已经发现有这种迹象了,自己就不能坐视不理!

    这里,离齐国的都城可不远!现在都城里都住满了人。

    要是自己不管不顾的话,不管是这里的火山爆发了!

    还是这里的石油,被点燃爆炸了!都城那边都会受到影响!

    可是现在,梁梓墨刚刚从梁昊辰手里,夺回都城!

    正是百业待新,全国奋进的时候。她作为齐国,未来的王后!

    齐国国王未来的妻子,又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让梁梓墨马上迁都呢?

    怎么办?这件事情,让陈曼云实在是无法对梁梓墨说起。

    可是,要是真的不说的话,这火山说爆发就爆发了。

    如今在这都城里,光是杨宏和梁梓墨的军队,就有十来万人。

    再加上两军的家属,大大小小总共足有二十多万人吧?

    还有这次,被梁梓墨邀约来都城,观看登基大典的各国权贵。

    这么多人的性命,可都在这颗炸弹的影响范围之内啊!

    不行!不管怎么说,这个事情都得跟梁梓墨伤量。

    这可是关乎到几十万人的生命啊!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陈漫云用手指着下方的刘家村,沉声对梁梓墨说道:“不好,能大哥你看!”

    梁梓墨听见,自己的云儿用这样紧张的声音,对自己说话。

    忙顺着陈漫云的手指方向看去,他也看见了那么大一圈黑雾,笼罩着刘家村。

    又惊讶地问道:“这,这这,这是怎么回事儿?”

    陈曼云听到梁梓墨,这样紧张又惊讶的问自己。

    便觉得自己总算是,找到了问题突破口。

    于是,在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心道:阿弥陀佛!谢天谢地,这一下梁梓墨他自己看到了危险。

    接下来,自己再告诉他这些黑色雾气的危害,相信他会同意自己的提议。

    于是,陈曼云便开始绞尽脑子的想,自己曾经学过的历史。

    其实,天朝历朝历代迁都的皇帝,还真不少。

    他们要么就是,被外敌逼迫着迁都。要么就是因为内患,不得不迁都镇压!

    陈漫云的历史学的不是很好。不过这个时候,梁梓墨要让她想出一个,迁都的理由。

    她就只能,慢慢的去想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中国历史。当时,他们班上的历史老师,是一个漂亮的女老师。

    这个女老师,对武则天是非常崇拜的。

    只因为,武则天!是华夏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所以,历史老师把关于武则天的历史,讲的最详细的。

    而关于武则天迁都的原因和时间,都是让他们死死的背下来的。

    所以,这段历史对于陈曼云这个历史差生来说,也并不陌生!

    她记得唐朝最初定都长安。

    唐高宗显庆二年(六百九十七年),以洛阳为东都。

    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

    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六百八十四年)迁都洛阳,称为“神都”。

    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七百零五年年)十月至长安三年(七百三十六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而并不是《资治通鉴》里说的:“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

    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毕生不归长安。”

    这段话的意义就是,武则天因为在长安时。

    屡次见到被她害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幽灵向她索命,以是才搬到洛阳毕生都没有回长安!

    再次在武则天当政期间,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更合适做国都。

    长安在幅员中的位置过分靠西,不能再居中而威慑全国了。

    而洛阳的位置自古以来就被叫做“全国之中”,为了震慑全国,武则天弃长安而选洛阳是明智的挑选!

    再加上隋朝挖通京杭大运河后,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心已向东转移,向东迁都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于是我们能够看到,在唐代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时机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了!

    其实,武则天迁都洛阳,都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

    也是为了,让原先那些在长安朝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一一瓦解!

    而此时梁梓墨迁都,虽然为的都是救危险中的百姓。

    但是,她们却不能明确的,将事情的真像,告诉那些没有经过大风浪的百姓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