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云儿能够说出迁都的道理,他要迁都也是不可能的。
这只不过是,自己不能无缘无故的就迁都,对朝中的文武大臣们,得说出个理由。
而且这个理由,最好能够说服文武大臣!
于是,梁梓墨对陈曼云说:“云儿,其实钱都不是不可以!
而是我们需要一个,说服文武大臣和百姓的理由!”
说服文武大臣的理由?这迁都,历朝历代都是由大王说了算。
哪里还需要?对大臣们,对百姓们,说出个迁都的理由啊!
不过,现在梁子墨已经提出来了,自己只能好好想想。东汉时期刘秀迁都,和唐朝时期武则天的迁都。
于是,陈曼云便开始绞尽脑子的想,自己曾经学过的历史。
其实,天朝历朝历代迁都的皇帝,还真不少。
他们要么就是,被外敌逼迫着迁都。要么就是因为内患,不得不迁都镇压!
陈漫云的历史学的不是很好。不过这个时候,梁梓墨要让她想出一个,迁都的理由。
她就只能,慢慢的去想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中国历史。当时,他们班上的历史老师,是一个漂亮的女老师。
这个女老师,对武则天是非常崇拜的。
只因为,武则天!是华夏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所以,历史老师把关于武则天的历史,讲的最详细的。
而关于武则天迁都的原因和时间,都是让他们死死的背下来的。
所以,这段历史对于陈曼云这个历史差生来说,也并不陌生!
她记得唐朝最初定都长安。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
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
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称为“神都”。
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
武则天迁都到洛阳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逼。
第一,她想跟当时的李唐势力抗衡,所以要迁都洛阳。
第二是因为,当时一当时山东一带,匪患众多。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武则天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现在来分析一下,其实,这些并不符合事实。
王、萧两人死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此时距武则天定都洛阳,已近二十年。
况且,武则天称帝后,仍然在长安住了两年。
因此,仅仅以王、萧两人之死来解释武则天“定都洛阳”,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但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更有其重要的原因。武则天“迁都洛阳”,原因是多方面的。
政治上的原因:
首先,就政治原因而言,武则天“定都洛阳”是为了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近而实现“改朝换代”的心愿。武则天登基后为了政治上避免干扰有意避开长安选择洛阳,有“另起炉灶”的意思,就像明朝的朱棣为了“另起炉灶”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差不多。
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住来保驾,才可平安到达。有一回“高宗”去洛阳,就是请万年县监牢中一位“盗贼”保驾的。天子行幸,竟由“盗贼”头目途中保护,这是有失体统之事,武则天哪能容得。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经济上的原因:
陈寅恪先生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
唐朝初年,定都长安,随着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大增,对物资供应要求甚大。但是,唐朝前期“漕运”不能很好的解决,为保障粮食供应迫不得已的举动。因为隋唐时“大运河”的中心中转在洛阳,“漕运”供应方便。
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还有运河这条大动脉,很容易将长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资运送到洛阳,不像长安经常饥馑,有时就连皇宫内都吃不饱肚子。高宗就曾率百司禁军等人四次到洛阳“就食”,再加上官位机构逐渐庞大,官吏日益增多,官禄开支也日益增大,所以“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使朝中人心稳定。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愿望的。牛致功在《武则天与洛阳》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有过积极作用,首先应该肯定她建都洛阳,至少说建都洛阳期间,大大减少了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洛阳就是在武则天的设计下一年年地繁盛起来。
军事上的原因:
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洛阳地理位置占优,小盆地,易守难攻,交通便利;虽然唐朝的国防非常强大,但是西安离边塞过近,一旦有险自身难保!另外洛阳是天子王城,地气较好。所以她定都洛阳,也就是“神都”。